“上一次聚会时还是2015年年初,转眼改天到了2016年了,还没有聚成功。”1月5日,27岁的刘晴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约好“每月一聚”的同学群。该朋友圈发出后,引来其诸多朋友共鸣,大家表示,身边都有个这样的群,说好的聚会永远都以“改天”收场。
敲定时间时就打退堂鼓
昨日上午11点,记者在观音桥大融城见到了刘晴,她是红鼎国际一家投资公司的职员,微信里有个叫“咱们班”的群,有26名成员。刘晴说,这些都是自己工商大学金融专业的同学,2015年1月举办了一次“同学会”,大家约好以后每个月都出来聚一次。那次聚会后,群里变得特别热闹,同学们总是吼着要见面。
刘晴说,自己被定为团队聚会里的会计,但她发现,每次真正开始想敲定时间的时候,那些热闹的响应者不见了,不是说这周末必须回婆婆家,就是称要加班。
张淑慧是班长,目前在时代天街一家美容公司上班。她说,一到要敲定时间时,各种理由都来了,到底大家是有多忙?
据群里屡次称出差的刘先生介绍,他也很无奈,想见同学们,但时间上却难以协调。
每个人都有个这样的群
转眼2016年了,刘晴忍不住发朋友圈吐槽。让她没想到的是,无数朋友称,自己也有这样的群。
25岁的涂先生家住尚格博园小区,他微信里有个邻居群,大家总说要一起出去踏青,还制定了各种旅行计划,但一到落实的时候,这个说下次来,那个说改日参加,最终也聚不成。
29岁的余小姐曾经在渝中区大黄路一家传媒公司上班,昔日同事组成了一个微信群,经常一起聊天,但从没聚会过。她给该群取了个戏谑的名字:已解散。
专家分析:
圈层改变 产生“改天群”
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陈志林说:有种群叫“改天群”,成员都是曾经在一个圈子里工作或是学习的朋友,后来大家各自有了新的圈子,但仍然放不下旧日感情,便通过网络联络组成了群。但是,真到要见面的时候,时间、空间、职业等差异,就导致各种冲突发生,而且根据“从众心理”来说,只要有一个人说了不行,大家也会纷纷打起退堂鼓,改天加改天,最后变成了改年。陈志林建议,要么接受“改天群”的现实情况,要么制定聚会时间表,定死时间与计划,就算只有几个人都坚持出来。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