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涮羊肉
导语:一入冬,北京大街小巷的涮羊肉馆子就纷纷排起长队。涮羊肉,这种涮品不那么丰富,小料没什么花样儿,甚至就餐环境往往都很嘈杂的吃食,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冬天的北京城上空肉香弥漫?(来源:悦游CondeNastTraveler 作者:悦游CondeNastTraveler)
羊肉——一代餐桌霸主
羊大概是继狗之后,最先被人类驯服的动物。牛、羊、猪在《礼记》中被称为“大牢”,《周礼》中记载,古代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时,要把羊分成肩、臂、正脊、横脊、正肋、肠胃等21档,放进不同的祭器中。古人在注释文字的时候把羊字写为美字,指代“味美”。而自魏晋时期起,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羊肉就已经成为绝对的主导,《本草拾遗》说:“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涮羊肉
唐朝人开始吃羊肉成瘾,据中国古代第一文言小说集《太平广记》中记载,连在家清心修行的居士,往往也无法抵挡羊肉的诱惑。在宋朝也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说法儿,相传宋真宗时,宫里的御厨每天就要宰350只羊供王公子孙享用。

涮羊肉
而羊肉究竟是如何被片成片涮到锅里去的?历史众说纷纭。比较可信的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当军队统帅时遇到敌军突袭,本来准备做炖羊肉的厨子在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急涮急捞,忽必烈吃过这薄片羊肉后凯旋而归,“涮羊肉”也就从此流传下来。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把涮羊肉称为蒙古火锅,英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n Hot Pot。

▲元朝旅游KOL马可·波罗
另外一种说法儿是起源于康乾盛世,康熙、乾隆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中,主要的菜品就是羊肉涮锅。著有清朝吃喝宝典《随园食单》的袁枚也收到了乾隆帝千叟宴的邀请,却因为年事已高不便行走而未能成行,不过袁枚虽为吃货却唯独不爱火锅,认为火锅粗鄙且暴殄天物,如果当年的通讯像现在一样发达,也许袁枚也不会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