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人文闽商吾乡吾土

福建名人 | 上下杭高氏文昌阁

发布时间:2022-08-17 阅读量:4098 来源:福州市民营企业家协会

高氏文昌阁,位于福州台江区上杭路134号,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现存为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2015年被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高氏文昌阁,一道石门框迎面而立,看起来像是灰塑石门框,但这只是“表象”。原来门框里面是用砖头砌成的外层再铺以壳灰(贝壳制成的灰)、麻筋等,采用灰塑的工艺呈现出石门框视觉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石门框镶嵌的两扇木门不仅厚实,而且用料讲究。据古建筑专家陈木霖介绍,木门是用苦槠树制成的,特别耐火,古厝最怕着火,用苦槠树制门非常合适。目前在已知的上下杭古厝和历史建筑中仅发现此处的门取材苦槠树。


     整个建筑前部为高氏祠堂,前后两进,依山势而升高,主座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第一进厅,屏门阴刻着鎏金的《朱夫子家训》表明了双杭商界人士崇文重教,注重培养子弟读书、仕进的风气。书写者是清代高家书斋管理者、教师高攀仁。文昌阁位于建筑的后部原为高氏书斋,依大庙山而建,坐北朝南,主体部分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为双层木构八角形结构,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为穿斗式构架。
     一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中为厅堂,两侧厢房。第二层要从假山拾级而上,左右两边十余级石阶。堂前一口有菱形鱼池,水池边老桂、竹篁、枯梅、假山、石鼓、水缸,皆美雅得恰到好处。阁内的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木构件造型粗犷、雕刻豪放,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二层大厅为卷棚顶,三面环以“美人靠”,厅内可容几十人听课。大厅左右两边保留有两块硬木牌匾,为柳体阴刻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由高攀仁书写。
     全文贯穿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为国益民、乐善好施”的主线,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劝导人们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警示人们慎权、慎独、慎微、慎友。《阴骘文》也是清代李毓秀编撰《弟子规》的重要源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儒家思想的内涵,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走出了中国天文学、气象学奠基人高鲁。高鲁,字曙青、号叔钦,1905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以优异成绩被清廷派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获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加入同盟会。光复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兼内务部疆理司司长。1912年任中央观象台台长。此后百年,在高氏家学熏陶培养下,高氏后代人才辈出涌现了众多社会各界精英。高氏文昌阁的留存表明了上下杭不只是商贸繁华之地,也见证了上下杭工商界人士崇尚文教、注重培养子弟读书的史实,更体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远深邃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