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档案馆闽商数据库名人堂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闽商杂志-闽商网讯(作者:林仙平图:张俊国谢燕林)男人,爱剑如命,惜花如情。剑为攻城略地宝器,花为养身怡情佳物。放下手中剑,种上田园花,成为黄修涵新的追逐目标。2012年,在外省做房地产多年的黄修涵,将手中正在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全部转让,他要开启另一段传奇。黄修涵,福建云蓝农业观光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

  闽商杂志-闽商网讯(作者:林仙平 图:张俊国 谢燕林)男人,爱剑如命,惜花如情。

  剑为攻城略地宝器,花为养身怡情佳物。放下手中剑,种上田园花,成为黄修涵新的追逐目标。

  2012年,在外省做房地产多年的黄修涵,将手中正在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全部转让,他要开启另一段传奇。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黄修涵,福建云蓝农业观光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那一片璀璨的紫薇花海

  这是儒雅闽商、永泰人黄修涵一手打造的休闲旅游系列景观带中,最富有诗意的一个景观。

  紫薇花是一种久负盛名的观赏花卉,宋代诗人杨万里诗赞颂:“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于是,黄修涵看中了紫薇花。黄修涵在永泰白云村,租了150亩地,种植5万株紫薇花,已经颇具规模。 自此之后,玳瑁山中,白云乡间,紫薇花海中,有一位儒雅的护花使者。

  “紫薇花一般在6月底到9月开花,花期长、花色美、花量大,有百日红之称;开花季节,百亩花海争奇斗艳,非常亮丽璀璨。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去白云乡观赏紫薇花海,我们去年接待了3万左右的游客来观赏,很受欢迎,今年预计还会增加。”黄修涵对自己打造的紫薇花海颇为自得,“而且紫薇花做为很有名气的观赏类花卉,还可以培植盆景和制作各种造型的景观工艺产品,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而打造紫薇花海,只是黄修涵要在永泰白云乡创建医养一体的特色小镇项目中,先期落子的一个基础步伐。

  “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鼓励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说明国家对农村建设日益重视,尤其是特色小镇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白云乡有建设特色小镇天然优势,为什么不推出去呢?”

  黄修涵终于下定决心,要整合白云乡的优势资源,将之建设成福州一个新型的特色小镇、现代的医养旅游基地。

  要建设特色小镇,首先他要确立一个有吸引力的标志性产品,靠一片花海太单薄了。

  独树一帜的民间博物馆

  白云乡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处,自然景观瑰奇秀丽,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白云乡位处在永泰、闽侯、闽清三县交界处,名动八闽的姬岩就在此地。姬岩,原名鸡岩,传说有仙人曾炼丹于此,丹成令五鸡守卫,故名“鸡岩”。又因五代闽王王审知的妃子埋香此处,易名姬岩。姬岩景区保持了古朴幽奇的自然风貌,各种古树名木繁多,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早年有朱熹、黄任、曹学栓等文人墨客在姬岩留下许多题刻。 宋朝政和年间,宋代礼乐理论家、侍郎陈旸在此留下墨宝:“神仙第一家”,高度赞赏白云深处的天然景秀,仿若仙人之家。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白云乡不但山秀水美,更因地灵人杰,名流辈出,人文气息异常浓厚。据统计,白云村明、清两朝出过进士、举人30多人,秀才100多人,历史上有黄文焕、黄任、黄建勋、黄展云等文臣武将,闻名遐迩。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黄修涵是白云乡白云村人,自小生于此,长于斯。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有的人会留下自己的痕迹:我来了,我做了。黄修涵也想为家乡做一点有价值事儿,这也是闽商普遍行为,事业成功之后,总想为家乡做些事。黄修涵想着在多年之后,子孙后代还能记起曾经有一位白云先人,给白云村留下一些珍贵的财富。 白云村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优美瑰奇的自然景观,让他心头一动:要建一座博物馆。他一位当县官的堂兄在听说他要建设博物馆的时候,就跟他说:“不要把辛辛苦苦赚了点钱都折腾没了。”黄修涵认真考虑了一下说:“我想给白云留下一点东西,值得传世的东西。”于是,从2014年开始,他累计投资1000多万,收集了1200多件白云村名人墨宝、历史传奇、民俗文物等历代文化瑰宝,并按博物馆标准设计展厅陈列。 这座民间博物馆,已经成为永泰的一张新名片,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已经蜚声省内外。他把博物馆叫做充满乡土气息和诗情画意的“白云人家博物馆”。建博物馆,从商业角度来说,肯定不是好想法。但从文化挖掘传承来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从商业角度来说,博物馆是一个吞金巨兽。但几十年之后,我将之捐献给白云村之时,从价值上来说,博物馆肯定是无价之宝。”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虽然博物馆不赚钱,但对于黄修涵来说,他建设博物馆只是给白云村增加一个标志性的文化项目,为历史文化传承贡献独树一帜的产品,也为推广白云乡做出有影响的动作。这是有情怀的儒商做的事儿,黄修涵做了。

  牵手台商共谋发展 不管是博物馆,还是花海,都是黄修涵为打响白云医养一体特色小镇品牌的重点项目。但这两个项目,应该说公益属性都很强,也是黄修涵送给家乡的礼物,给白云乡带来巨大的名气,对于白云乡、甚至永泰县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助力。但对于黄修涵来说,这两个项目都不能带来利润。

  白云乡地处山区,没有工业、没有污染,属于原生态的净地,这是一个好山好水有文化,避暑疗养原生态绝佳去处。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对于发展现代医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天条件具备了,剩下的就是“后天推进”。黄修涵认为在原生态的山间,种植中草药是一个值得期许的项目。 多方考察之后,引进台湾屏东县林素妃自然青草园联合开发。在山里租了3000亩地,用于保护和种植中草药,并规划建设养生产品的生产线。

  白云乡至少有三个优势:

  千年文化底蕴,值得挖掘传承;

  唐宋以来持续留下、绵延不绝的名胜古迹,以及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值得推广;

  三县交界处,福州后花园的区位地理,值得重视。

  我们与台湾屏东林素妃自然青草园合作,种植中草药。种植当地特有的珍稀中草药和林素妃自然青草园引种于世界各地的具有各种神奇疗效的养生药草,这是云蓝企业的一张王牌。

  黄修涵说:关键是我投资建设特色小镇,定位清晰,就是要集养身、休闲、康疗一体的,形成独具特色的完整产业链。因为风景优美、环境清新、交通便利而又在省会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内,这些条件同时具备的地区,真的不多。

  显然,黄修涵是这么认为,也是往这个方向坚决推进的。主打医养主题的云蓝企业,在前期项目开发中,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黄修涵整合了当地数十位民间老中医经验和资料,开发了多种养生产品和养生食谱,并在永泰县城以及白云分别开设了两家养生餐馆。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养生餐馆目前已经渐入佳境,经过一段时间推广后,在永泰当地有不小的名气,或者说初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下一步就是进一步推广,我相信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黄修涵说,现在人们越来越注意养生保健,白云乡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优势,逐渐会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而目标客户,黄修涵也是很清楚。“比如养生康疗这一块,主要就是针对城市中老年人。花海以及休闲旅游项目,针对的是白领及以上年轻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群体,他们都是人文、自然、历史景观的爱好者。

  报效家国是一种情怀

  黄修涵在永泰白云乡,是名人级别的。在外省做房地产六七年后,将自己全部重心转移到家乡的开发,很值得钦佩。回馈家乡,这也是闽商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普遍行为。 退出房地产行业后,黄修涵辗转出没于清华农业高级研修班和农科院等高端学术机构,深入学习各种新产业、新政策、新趋势。同时,他看到家乡因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缓慢,颇为感慨。于是,黄修涵踏上“回归工程”之路,他将之前房地产项目套现的资金,在家乡白云打造一个休闲旅游为基础、医养旅游为核心的特色小镇。 因为他感觉,千年文化沉淀、万载自然景观、原生态环境造就白云乡优势,简直就是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做。

  专心致志精心打造白云医养特色小镇的黄修涵,在永泰白云乡全身心投入三年之后发现,乡村旅游看起来很美,但需要的资金也是海量。前期投资三千多万,让白云乡颇负盛名,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白云乡参观博物馆、观赏花海。但如果从商业上来说,却差强人意,因为到目前为止,一直处于纯投入阶段。而包括紫薇花海、30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以及为了文化与历史传承而来的博物馆,还有餐饮。

黄修涵:白云新农人的家乡情结|封面闽商

  对于这样的布局,黄修涵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虽然有严谨的商业逻辑,但其实目前只是整个特色小镇部分项目,后期还需要继续增进、策划、整合。

  “我们目前只能说是初具雏形,商业计划书已经在推进。下一步进一步完善之后,也期待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兴趣。从我个人来说,博物馆就是一个公益事业,每个人都有报效家乡、报效民族的天然情结,我也不例外。因为博物馆对白云乡的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前期收集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后期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很稳定的商业项目来保证。我个人感觉,白云乡发展医养休闲旅游,建设特色小镇,具有广阔的空间。但如果依靠我一个人,肯定是做不成这份大事业的。 不管是社会资源,还是资本结构,或者是营销推广,都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盟。我现在就在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投资者,与云蓝企业联手合作,充分、快速放大白云优势,挖掘当地资源,并进一步发挥政府、社会共同作用,快速推进以医养为主导的白云特色小镇建设。”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民众为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黄修涵付出了他所有的精力去推动家乡医养特色小镇的发展。这就是白云新农人黄修涵的家乡情结。

  本文由闽商杂志-闽商网原创,首发于《闽商》杂志第128期

  文:林仙平 图:张俊国 谢燕林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