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海外闽商福建闽商

【读书会】“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第十四站——中国引种番薯之父 陈振龙

发布时间:2024-10-08 阅读量:1267 来源:读华侨 读闽都

图片

 
图片
图片
  

番薯,俗称地瓜,在中国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还在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根、茎、叶也可作为优良的饲料。另外番薯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可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等功效。福建是著名的“地瓜之乡”,在福州话、闽南话里,都称地瓜是“番薯”。


图片

 

但你知道吗?地瓜来自“外番”,是外来物种。它能在中国大江南北广泛繁植,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与稻米、麦子、玉米齐重的四大主粮,与一位福建华侨离不开干系。今天就让我们认识和铭记这位四百多年前历尽艰辛把它引种到中国的福州长乐人——陈振龙。


图片

  

为办好这次读书会,福建元泰茶业公司魏文生董事长、王菲菲经理、张宝珍老师与林臻斌老师一行四人于9月23日走访了位于长乐市青桥村的陈振龙纪念馆与陈振龙故居。纪念馆讲解员陈晓燕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通过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陈振龙的父亲陈澄就是一位儒商,一直以儒家“仁民爱物 先义后利”的思想经商行事,并以此教导子孙后辈。在这样家庭氛围熏导下,当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期间,遇见高产作物番薯,就想到家乡的贫瘠困苦,历经万难带回薯种,又在闽中饥荒之时,不求回报不谋私利,献出薯苗及种植之法,救民于水火。位卑不敢忘国忧,陈振龙家族七代人虽是布衣百姓,却心怀祖国,以苍生为念,他们赠送种苗,传授技法,将番薯推广到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地,极大改变了中国粮食短缺问题。真正做到“不求一家殷实富裕,但求苟利苍生。”


图片
 
 陈振龙 雕像

图片


陈振龙故居挂着他父亲和他的简介与座右铭。


2024年9月29日下午,“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第十四期在福建东建集团总部榕城商贸中心25楼拉开帷幕。本次读书会以《中国引种番薯之父 陈振龙》为题,特邀福建侨报社原副总编辑陈鸿鹏老师来讲述这位著名侨商的传奇故事。读书会由林臻斌老师主持。


图片

  

读书会伊始,福州市侨联权益保障部毕建东部长致欢迎词。他表示,在福建东建集团精心策划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越办越好,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读书会主讲嘉宾知识渊博,现场氛围融洽、轻松,通过邀请侨界内外嘉宾积极参与,配合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进一步传扬了福建侨故事。今天又恰好与魏董事长过同一天的生日,证明是有缘人。


图片

进入读书会环节,陈鸿鹏老师从“失意秀才、异国引种番薯、一家七代、百年推广建功”几个方面介绍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是如何一步步将番薯引种至中国大地,这过程中他遇到了三个贵人,让他成为改变历史并拯救无数中国人的传奇商人:一是福建巡抚金学曾,他采纳了陈振龙、陈经纶父子意见,在试种成功后在全省如法栽种。二是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采用福建薯种在上海、天津引种成功,把番薯推向长江南北。三是清朝乾隆皇帝,把番薯当作“土人参”,下令全国推广番薯。高峰时全国种植面积1亿多亩,产量3000万吨。粮丰物阜,人口增至3.3亿人。


图片  

主讲:陈鸿鹏老师

一,弃儒从商 偶得佳食


陈长龙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出生地为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长乐县地势为背山面海,山多耕少,依海而生,犁海耕波。明朝时期为隔绝倭寇侵犯,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 年)诏令滨海的百姓不得私自出海。由于出海无路,长乐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苦。隆庆元年(1567 年),明穆宗谕令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陈振龙自幼饱读诗书,年二十就中了秀才。这时他刚好乡试不第,心扉意冷,于是就于万历十六年(1588 年),随商帮到吕宋(今菲律宾)贸易。在往返吕宋期间,他发现吕宋当地土著人种植的一种植物就是后来中国人叫的番薯,它果实大,果皮朱红,果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用。而且产量高,即使土地贫瘠也能栽种。陈振龙联想到家乡福建山高临海,土地贫瘠产粮低,若遇上旱涝灾年遍地是饥荒的灾民。于是他就想能把朱薯带回国种植,造福家乡百姓。于是他潜下心研究,并学会了朱薯种植的方法。


图片

二,为民生计 涉险带种


当时吕宋岛是西班牙殖民地,番薯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原产于美洲,由哥伦布带到西班牙,再传入西班牙占领的吕宋岛(菲律宾)。西班牙人对番薯种植管控十分严格,只允许在菲律宾当地种植,特别严令不得带往中国。第一次陈振龙从当地人手中购得薯块装在箱篓中,但在过海关时被搜出没收,这次只批评教育。第二次他暗地购买薯藤,并把它编入一只藤篮,但还是被发现,这次被罚款,还险遭牢狱之灾。


图片  

位于长乐市青桥村的陈振龙纪念馆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春,陈振龙再次暗地斥巨资购买八尺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浮在海水上。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潜水绳索缠绕在一起。这次终于躲过了海关关卡,经过七昼夜航行漂浮,于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回到福州。


图片


三,呈献薯藤 纾解闽荒


陈振龙回国后,便开始试种番薯。当年恰逢闽中大旱,庄稼没了收成。于是陈振龙让他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他从吕宋岛带回薯藤的经过及番薯的各种优点。金学曾听了汇报称赞陈振龙的义举,让他回家试验栽种。陈振龙当即在自家田地里开始尝试种植。经过四个月精心耕作,终于试种成功,这证明了番薯适合省内各地方种植。巡抚金学曾采纳了他的建议,发令让闽中各地种植,果然大获丰收,闽中饥荒也得到缓解。陈振龙之后的子孙七代人相继将番薯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逐渐使它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品种。福州民众为表达对陈氏一族及诸位推薯功臣的崇高评价和感激之情,于1957年在福州乌石山建了“先薯亭”,亭前楹联曰: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


图片


1963 年在番薯传入中国370周年之际,郭沫若高度评价了陈振龙引种番薯的历史功绩,并写下一首《满江红·红苕》: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370 年一瞬间,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原产地,南北美。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原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图片  


郭沫若写的:满江红•红苕


陈鸿鹏老师最后说,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可见,中国那时就有甘薯这个农作物。而1593年李时珍就已去世,而这年陈振龙才从吕宋岛引种番薯回国,因此说陈振龙是“甘薯之父”有悖史实。虽然,陈振龙不是第一个引种番薯的华侨,但陈振龙家族七代人,用了近150年时间,在中国大江南北持续推广种植“番薯”。这引种、推广番薯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影响之广、成果之巨,无人能匹敌。故此陈振龙堪称“中国引种番薯之父”一点都不为过。


图片


嘉宾踊跃发言


台江区统战部郑炳锋部长率先发言。他表示,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借助读书会的平台可以促进侨务工作更好开展,将闽都的侨故事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他建议,未来读书会可以依托侨联的力量,按照市、县、乡三级深入挖掘侨领、侨胞故事,进一步提高侨乡的知名度,增强海内外侨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元泰茶业公司文化顾问、福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张斌老师表示,陈鸿鹏老师讲解十分精彩。他自己那一辈人对番薯有着特殊的感情。上世纪六十年代,粮食紧缺,地瓜就曾作为粮食的重要补充用于充饥,陈振龙引种番薯的事迹功在千秋。侨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部分,作为文史研究员他将责无旁贷进一步加大宣传侨胞的光辉事迹。


集友银行福州分行邱兵副行长说,今天的读书会勾起了他小时候的记忆,没想到番薯也是华侨带给我们的,华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食粮,还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今年为集友银行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的150周年诞辰,他希望集友银行福州分行赠予元泰华侨图书馆的十七本陈嘉庚相关书籍,能让更多读者读到陈嘉庚这位华侨侨领的事迹。


爱国华侨陈醒民老校长之女陈中井老师表示,陈鸿鹏老师的解读精炼、通俗,让她短时间内了解了番薯引种的全过程。她平时也很爱吃番薯,饥荒时代很多家庭依靠番薯养活一家人,但她却不知番薯是怎么来的,这次读书会增长了她的知识,她希望大家都能学习陈振龙的家国情怀。


阅读福建发起人吴开亮老师表示,陈鸿鹏老师的解读让我们通过番薯感受到世界的味道。没参加读书会之前,吃番薯只是为了饱腹,参加读书会后,让吃番薯变得既有了味道,还多了一层认识世界的意义。在现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调和的社会,读书会深化了华侨文化在民间的交流,为提升我们的认知提供了新的支点。


元泰茶驿站周述西总经理表示,读书会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展现了华侨先贤不为人知的事迹,让我们感知到先贤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华侨作为中国与海外交流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强大的力量。本次读书会以番薯为题,进一步说明了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不仅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在农业上贡献也十分巨大,解决了重大民生问题,值得广泛宣传。


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准理事于宏先生表示,很荣幸参加本次读书会,作为新侨,他曾经迷茫过,但跟随侨联组织认识到魏文生董事长,通过魏董的言传身教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未来,他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通过影响身过小部分人来影响更多人,从福州起步传扬到全国乃至世界。


海外归国人员发展互助协会朱铭灵女士说,她是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读书会是很好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大家都充满正能量,希望下次还有机会继续参与读书会。


荷兰中国友好协会李承翰秘书长表示,番薯文化和花生文化是福建的本土文化,反映的都是百姓生活层面的事。未来可以通过读书会形式来探讨这些地域特色农产品的艺术化打造来进一步推广地域文化。他建议,读书会可以加入更多的元素,多元化解读闽都文化。


特邀嘉宾倪三强先生表示,今天的读书会充满了“陈氏情缘”,“陈”在福州是大姓。乌山有一座“先薯亭”,由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章汉题字,今天又是由陈鸿鹏老师讲述陈振龙先生的故事,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已经阔别老东家20多年的原东建集团老员工陈先生表示,他也是长乐人就生活在陈振龙的隔壁村。他说,地瓜不仅可以种田里,也可以种在沙滩里,可以说是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结合的农作物。


集友银行福州分行陈雪健先生表示,作为外地人,他是来到福建后才知道番薯用途这么广泛,不仅可以蒸煮,还可以用于酿酒,是很伟大的农业产品。


元泰之友林光先生说他是一位健康营养师,他对番薯的药用保健功能比较清楚,番薯是健康食材,有润肠的作用,多吃有益于健康,建议大家可以多吃地瓜条。

读书会尾声,由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魏文生董事长做总结发言,他用“感动、感谢、感恩”三个词概括了读书会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讲述的是关于博爱的故事,为读者呈现了广大海外华侨独特的家国情怀。本期读书会聚焦民生问题,以番薯为引,将侨贤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不为私利,情系家乡,造福国人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诠释了“不求一家殷实富裕,但求苟利苍生”的中华优良传统,过程感天动地。


图片  

魏文生董事长

图片

读书会结束后举行赠书答谢仪式,集友银行福州分行对落户福州的首家“侨心书苑”——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所属的华侨图书馆捐赠了《陈嘉庚与集友银行》《陈嘉庚回忆录》《陈嘉庚创业管理之道》《陈嘉庚传》《南侨回忆录》等十七本书籍。元泰茶业回赠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


图片  


本次读书会由福州市侨商联合会指导,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顾问,福州元泰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元泰茶驿站司承办,集友银行福州分行协办。八闽侨声杂志社、福建侨报社、闽商杂志社为支持单位。


图片

鸣谢:活动提供现场服务的有元泰之友黄惠记者、魏祎总监、林琴站长、黄珠凤站长、林真子站长、郑娟娟大学生等志愿者。


图片

图片


即将开启"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的第十五站,敬请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