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产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2017年,菲律宾GDP构成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66%、30.45%、59.89%。
在工业领域,食品加工、纺织成衣以及电子、汽车配件等轻工业尤其有优势,轻工产品占制造业比重约60%。而在服务业领域,旅游业和零售等较占优势。在这些产业领域中,闽籍华商也有不俗表现。
二战之前:商贸与农业优势的由来
理解今天闽籍华商在菲律宾的经济地位,首先要从华人与菲律宾经济的历史说起。
20世纪以来华人在菲律宾投资的产业领域历经了几次变化,但基本面一直都延续。
追溯菲律宾与中国经贸往来的历史,明清时代移民大多是来自福建,他们多半从事贸易,由此在零售等商业领域,闽籍华商一直占据优势。另外一方面,华人将农业技术带入菲律宾,这也使得闽籍华商在农业领域有相应的优势。这一点在20世纪初美国殖民统治时代依然延续。
美国殖民统治时期,由于禁止华工进入菲律宾,大部分华人都以商人或其眷属的身份入菲,客观上促进华人在商业领域的聚集。20世纪初,闽商菜仔店、叫卖商贩、摊档商贩、批发商行等遍布菲律宾。在当时,许多工匠也是由闽人充任,如面包烘培师、裁缝、鞋匠、木匠、成衣匠乃至各类金属工匠等。
到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危机打击,华人在菲律宾的经济有所萎缩。1939年的一份资料表明,按照核定资产算,华人投资额1.793亿比索,占菲律宾产业投资总额的14.2%,次于菲律宾人(45.5%)和美国人(23.76%),而在这些华人投资中,商业投资占83.3%,集中在零售业和米黍业。
1935年,菲律宾政府发起了零售业国民化运动,这使得闽商在零售业的优势地位遭遇打击,开始向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等领域转移。
1948年,菲律宾调查统计局的数据则表明,华人在当时菲律宾7大经济行业的总投资中占16%左右,其中又以商业和林业、工业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菲律宾取得独立,不久后推行菲化政策,主张“经济独立”,对华侨华人经济进行限制和排挤,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闽商经营的菜市、零售业、米黍业都遭遇了巨大打击。许多闽商不得不将资本转入到手工业、工业领域。
1963年以后,菲政府开始调整菲化政策,同时还调整了华侨入籍政策,促进了闽商经济融入菲律宾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闽商经济有所恢复,仍然以商业为主体。按照1964—1965年的《菲华年鉴》,华资在商业占25.4%,在制造业占7.4%,在矿业只占1.7%,运输业只占0.6%。
可以说,闽商在菲律宾,一开始就以商业贸易和米黍等行业为主体,这一优势地位历经几次打击,一直保持下来。今天在菲律宾零售业和米业,闽商仍然占据优势,与这一传统由很大关系。
二战后:金融与工业崛起
从1965年11月到1986年2月,在菲律宾历史上是马科斯执政时期,在这期间,尤其是1973—1980年经济改革时期,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由于需要大量资本,闽商为主体的华人资本也备受重视。特别是1975年中菲建交,华侨华人恢复了与祖国和家乡的联系,菲政府也修正了对华侨的政策。
在当时,闽商为主体的华人资本与外国资本结合,依靠先进技术,开始进入汽车、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的装配业。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闽商在房地产等行业也发展迅猛。一些实力雄厚的闽商也开始进入金融业,创办银行和金融机构。
商业在闽商投资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卷烟、纺织和化学工业等比重开始上升,即便是传统的零售业,也迎来了新变革。1965年,陈永栽创办福川烟厂;1966年,施恭旗父母创办的小作坊升格为晨光公司;而也正是在70年代,施至成将自己的鞋庄升格为百货业,开出了菲律宾第一家百货商场……
按照1972年日本《东南亚要览》的数据,闽商为主体的华人资本在菲律宾各类产业中的比重为:商业40%,碾米业80%,纤维纺织业60%,木材制造工业50%,烟草工业70%,金融业30%。在当时崛起的“菲华六大班”,其财富来源也正与华人在上述领域的地位相呼应:零售、制造业、金融、矿业、房地产……
华资银行尤其是闽商在菲的一大优势。创立首都银行的郑少坚、创立远东银行的施维翰、收购并重组联盟银行的陈永栽、安全银行的李南文、中兴银行的李世伟、黎刹银行的杨应琳、信托银行的叶应禄,都是闽南人。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闽商工业资本已经占到全菲工业资本的20%,在烟草、木材、纺织、化工等领域拥有不少著名企业,如福川烟厂是当时全菲规模最大、东南亚设备最先进的香烟厂;庄清泉的“阿波罗”钢铁厂,是当时菲律宾最大的钢铁厂之一;晋江人吴清流在宿务的板材厂,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之一;南安人郑龙溪的造纸厂、惠安人杨子华的京华造纸厂,也都是当时菲律宾有名的大型造纸企业。
新世纪,新的产业格局
历史积淀依然影响着今天闽商在菲的产业格局。进入21世纪,闽商为主体的华人资本也在迎来新变局,在产业格局方面也有所变化。从福布斯富豪榜上榜的闽籍富豪来看,他们的财富来源是十分多元的,但梳理各大富豪的产业,仍然可以发现闽商在如下领域拥有巨大优势:
零售业
这是闽商传统优势。从榜单来看,至少三位闽籍富豪的财富来源与零售业息息相关:施至成的SM集团,吴奕辉旗下的罗宾森零售,许炳记的纯金价格俱乐部。这三位旗下的这些企业也正是菲律宾国内主要零售商。
在菲律宾,零售网络通常由传统杂货店、便利商店、超级市场、专门店和购物中心组成。
20世纪80年代末,闽商施至成将欧美超大规模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引进菲律宾,他认为,这才是零售业的未来。事实也确实证明了他的判断。由此,他引领了菲律宾零售业的一场升级,从传统华侨华人的单纯的零售,升级为房地产开发和购物中心管理,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商业与地产模式。在零售业方面,SM集团一度在菲律宾占据60%以上市场。
SM的成功也改变了菲律宾人的生活方式,让全家开车到购物中心进行“一站式”购物成为菲律宾人休闲的方式。同时,也奠定了菲律宾购物中心的四大特色:规划、开发、经营都由某一开发集团负责、统一运作;产权统一,管理统一;能满足顾客“一次购足(one stop shopping)”的目的;拥有足够容量的停车场。
2000年以后,菲律宾已经对外资开放了零售业。
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是菲律宾制造业的传统优势。福布斯菲律宾富豪榜中,有多位闽籍富豪涉足食品加工:小爱德华多·许寰哥掌舵、蔡启文担任总裁的生力集团,陈永栽旗下也有亚洲酿酒,施恭旗则创立了上好佳。此外,吴奕辉、吴聪满的事业版图里,也有食品加工的一席之地。
有数据称,食品加工业占菲律宾全国制造业的40%,占全国GDP的20%。这就难怪不少闽商的创业史多半从食品行业起步。菲律宾人口众多,加上海外劳工多,海外汇款也多,能够撑起食品和饮料市场的持续扩张。目前除了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制造商生力集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国际巨头也在当地拓展版图。
由于菲律宾人喜爱含糖咖啡、茶饮料,以及碳酸饮料,BMI(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 Ltd)估计,2018年到2021年间,菲律宾的非酒精饮料市场将有10%以上的年成长率。
连锁餐饮业
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外包产业夜间工作等饮食需求,连锁餐饮与快餐成为菲律宾餐饮文化的一大特色。由此,也奠定了快乐蜂集团这样的连锁餐饮企业的成功。
尽管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国际餐饮巨头大兵压境,不过,陈觉中创立的快乐蜂及其子公司Chow King和格林威治(Greenwich)等仍然掌控菲律宾近50%市场,占据主导。
关注餐饮业的不仅陈觉中,还有吴聪满,他在2005年买下了菲律宾第二大快餐公司GADC49%的股权,GADC是麦当劳在菲律宾的授权公司,这一收购或许也正是看好连锁餐饮在菲律宾的前景。
金融业
商业银行是菲律宾银行体系的核心,总资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0%。这些商业银行中,不少都是闽籍华商打造的。在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9全球最具品牌价值银行500强”榜(Brand Finance Banking 500 2019)上,菲律宾共有9家银行上榜,这些银行至少有6家和闽籍华商有关。
其中,菲律宾首都银行由郑少坚创立,菲律宾中华银行由杨应琳创立,菲律宾中兴银行于1920年由祖籍福建晋江的李清泉等华侨创立。
不少银行更有闽籍华商家族控股或参股。施至成家族掌控菲律宾金融银行(BDO),这是菲国内第一大商业银行,同时,施至成家族还是中兴银行和菲律宾国家银行的大股东。菲律宾国家银行由陈永栽于2000年入主。菲律宾东西方银行则归属吴天恩家族。
闽籍华商的脚步不仅停留于银行业,“菲华六大班”中的杨应琳,其家族财富来源就是保险业。杨应琳创立的中华保险集团是菲律宾最大的保险集团。
另外,由于菲律宾旅游业发达,许多富豪的产业投资中,酒店会展等也是重要的一块。此外,房地产也是众多富豪的财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