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商观察

卖了!高达90亿元!安踏至少落袋6亿

发布时间:2024-08-20 阅读量:2722 来源:闽商网

近日,日本著名的贸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宣布将对其已经部分持股的日本知名运动服装品牌迪桑特(目前,伊藤忠持有日本迪桑特44.44%的股份,是迪桑特第一大股东)发起公开要约收购。这项收购预计于2024年11月初正式启动,交易金额将高达90亿人民币。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不仅代表着一个诞生了89年的日本运动品牌迪桑特的创始人家族即将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也意味着,作为日本迪桑特第二大股东的中国企业(持股7.4%)——安踏将至少有6亿元落袋。


迪桑特的前世今生

迪桑特Descente一词出自法语,是滑雪运动中滑降的意思。标志性logo是向下的三个箭头,分别代表直线滑降、斜滑降和横滑降三种双板滑雪的基本技术。


1935年,日本人石本他家男在大阪创立了一家同名男装店,也就是迪桑特的前身。此后近20年时间里,这家店定位一直是运动+泛男装。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逐步从战后的萎靡中苏醒过来,滑雪运动大火。


看到这一发展态势,石本就邀请到日本首位专业滑雪运动员西村一良出任品牌顾问,开始研发专业滑雪装备。


在迪桑特发展初期,就很明确一个观点:顶级运动员是最好的顾客,他们能提供最有用的反馈。所以,迪桑特并不是什么网红品牌,而是面料狂人。比如1970年,迪桑特通过风洞测试,推出首款立体剪裁的速降滑雪赛服。两年后,日本札幌首次举办冬奥会,通过降低风阻,迪桑特的滑雪服将冠军的成绩提高了2秒!


特别是1980年,迪桑特为美国速滑队提供比赛服,帮助埃里克·海登在1980年冬奥会获得速滑“五冠王”,迪桑特一战成名。


不止于滑雪服饰,这之后的迪桑特通过收购和合作运营,把产品线拓展至泳装、足球、压缩衣、户外装备和高尔夫服装的多个领域。


到2015年,迪桑特旗下有9个子品牌:法国的运动品牌乐卡克(Le Coq Sportif)、意大利泳装品牌Arena、美国高尔夫品牌万星威(Munsingwear)、英国足球服装品牌Umbro、澳大利亚压缩衣Skins、美国户外装备Marmot、法国网球品牌Babola、日本高尔夫品牌Srixon。


别看迪桑特在产品方面是“学霸”,但赚钱能力确实是比较“学渣”。


追溯起来,迪桑特曾经两度陷入财务困境,并且还都是伊藤忠帮其度过的难关。这段时间中,伊藤忠乘机拿下了迪桑特更多的股权。


或许是迪桑特创始人家族真的不太擅长经营,到了2019年,迪桑特当时在日本市场亏损了1.6亿元,日子过的极为艰难。


所以,同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伊藤忠在迪桑特创始人家族表示反对的情况下,单方面将股份增至40%,目标是获得足够多的董事会控制权,以彻底改革迪桑特管理层。


而到这一次交易,迪桑特创始人家族的控制权也算即将走向终局。


迪桑特的中国贵人——安踏


当然,迪桑特其实是有一个贵人的,那就是安踏。


说起迪桑特,其早在1992年就进入了中国,在北京开设了公司,随后又在2002年开设了上海迪桑特贸易公司。


但那个时候的迪桑特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6年安踏与迪桑特合作成立合营公司,被“接手”的迪桑特才慢慢走进国内大众的消费视野。


那是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第二年,安踏瞄准滑雪市场,斥资1.5亿与日本迪桑特、伊藤忠成立合资企业,收购其中国业务。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安踏仍持有迪桑特中国54%的股份,而此次要被卖的是日本迪桑特。


这时候的安踏其实已经有运营一个国际品牌的经验,它在2009年收购了斐乐,当时的斐乐在中国门店只有50家,年亏损3218万元。到2014 年,斐乐摆脱亏损、实现盈利。


结合自身的营销经验,安踏更偏向于把迪桑特定义为高端的综合运动品牌。于是,三个箭头LOGO在中国有了新的定义:滑雪、铁人三项、高尔夫。


三年后,最魔幻的事件发生了——迪桑特在日本市场亏损得一塌糊涂,但在中国市场,由于安踏的运作,其卖出了近十亿元。


据统计,2019年,迪桑特在中国的门店增加至136家,年营收近10亿元,且实现盈利。去年,2023年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人民币大关。目前,迪桑特在国内的门店有180多家,预计到2024年年底年收入将达到52亿至53亿元,并有望成为安踏集团第三个营收突破百亿的品牌。


而迪桑特这个以专业滑雪服起家的运动品牌更以“中产运动新四宝,萨洛蒙、迪桑特、sis和on跑”之一而走红网络,跻身中产圈社交货币。


此外,安踏这位“贵人”带给迪桑特高速增长的前景,也成为伊藤忠私有化日本迪桑特并重点发力中国市场的原因。


伊藤忠提到,“伊藤忠与其业务合作伙伴安踏集团保持和发展出了一个亲切且良性竞争的关系。”这或许意味着,其控股和私有化日本迪桑特,将为安踏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