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市委书记林宝金调研城厢区霞林街道霞林社区网格站。

举办法治文化节,增强法治意识。

龙桥街道多部门联动调解纠纷的现场

仙游县赖店镇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络化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治理目标。

群众在网格站咨询有关业务。

社会治理深得群众好评。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去年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莆田市出台了《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按照“行动纲要”的要求,必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成“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城市,综治“三率”保持在全省平均线以上、整体工作成效达全省优秀水平,若干单项工作获得全国、全省先进品牌。
目标确定后,怎样打响“莆田品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改革创新是加强城乡综合执法、创新服务管理的有效举措,也是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狠抓改革任务落实,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如是说。
网格化大平台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每天上午8点30分,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霞林社区网格管理员欧晶洁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起工作包、拿上采集表到她负责的第一单元网格走访,沿街店面和企事业单位是她主要关注的对象。到了傍晚,把白天走访的数据全部录入系统后,趁着社区居民下班回家、家里有人的机会,又开始了入户走访,“走访的时候需要采集出租房屋、流动人口以及工商管理、食药监等基础数据,还得对店主、居民进行平安宣传,工作内容很丰富!”欧晶洁介绍说。
在霞林社区网格站,像欧晶洁一样的网格管理员共有5位,每人负责一个单元网格。除了她们,网格站还包括1名网格平台信息员、15名网格协管员和11名网格巡逻巡查员,他们共同组成了霞林社区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我们社区原来是城乡接合地带,外来人口比较多,目前常住人口6810人,流动人口约7520人,以前有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协管员,但工作任务比较单一,现在升级为网格管理员后,实现了功能提升,在‘两违’整治、鞭炮禁放、黄标车整治等工作中都发挥了更大作用,为社会治理增添了一支生力军。”霞林社区党委书记翁炳煌说。
每天走街串巷的网格管理员,在采集数据的同时,还用劝导、引导等方式协助执法。以食药监管为例,每个基层食药监所只有三五名工作人员,很难深入社区的每个角落,而网格管理员则具备这一优势。欧晶洁介绍说,当网格管理员在街头店面走访时,如果发现新开的餐厅、酒楼、食品店,会进店询问其是否办证,如果没有办证,则劝导经营者尽快办证,并将店铺信息拍照后通过手机事事通上传到上一级网格化管理平台,“食药监部门看到信息后,会有针对性地前来督导、执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原本只负责治安巡逻的网格巡逻巡查员,也有了新的使命。7日上午,霞林社区网格管理服务站的11名巡逻巡查员全体出动,协助整改市场秩序。“巡逻巡查员在本网格内巡逻时,发现矛盾纠纷、在建‘两违’建筑、影响市容市貌行为和占道摆摊、车辆违章停靠等情况时,能当场劝导的就耐心劝导,当场没有整改的就用事事通手机拍照上传,逐级报到街道分中心、区中心,由执法部门安排联动执法。”霞林社区网格站负责人介绍说,经过近两年的巡逻巡查,从原来派出所每日接警量35起降到了15—22起,下降了30%左右;此外,网格巡逻巡查员参与各类综合执法18次,处理各类应急事件22次,特别是夏季汛期的抢险救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霞林社区网格站是莆田全市推行“大平台、大机制、大队伍、大服务、大群防”综合执法和服务治理网格化模式的一个缩影。为了不断推进这项具有莆田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市委书记林宝金要求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服务民生、完善执法体系、推进资源统筹,在全市形成职能互补、资源共享、高效快捷的网格+职能部门、网格+便民服务、网格+多元调解、网格+平安走访、网格+治安巡防等网格治理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网格平台706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7个、镇街级54个、村级平台644个),划分单元网格2306个,配备网格信息管理员2100人、网格巡逻巡查员1850人,收录综治、工商、城管、公安、食药、信用等入网部门信息共3000多万条,四级平台流转处理各类事项54万件,交办率100%,处置率95%。
网格化治理服务新模式,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网格站的墙壁上,记者看到一面鲜艳的锦旗,感谢网格管理员的热心帮助。“去年10月份,网格管理员下社区走访时,帮助把一位离家走失的四五岁小女孩找回了家。”网格管理员吴丽群回忆说,当时这位小女孩趁着大人洗衣服的空隙跑出家门玩,一直跑到了小区大门外,网格管理员发现她时,小女孩正一个人坐在公交站台上哇哇大哭,“万一被坏人抱上公交车带走就难找了,所以我们先把她带回网格站,然后联系各个协管员,一起发布走失孩子的信息。”吴丽群说,经过在社区网格里接力寻找,两个小时以内,就把孩子送到了心急如焚的家长手中,让孩子平安回到了家。
多元化大调解 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
一部手机、一个APP、一间虚拟的会议室,屏幕上你一言我一语,看起来像轻松的视频聊天,实际却是在认真地调解现实中的矛盾。在刚刚启动的莆田市网上大调解中心,这种在虚拟空间化解现实矛盾的设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城厢区消费者陈女士就是网上大调解中心的受益者。她在食杂店里购买了一箱方便面,结果吃了两包后出现呕吐、腹泻,查看方便面包装才发现,自己购买时就已经过期了半个月。“我想维权,但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后来网格员走访时告诉我,可以到网上大调解中心申请调解。”陈女士介绍说,她登录莆田网上大调解中心网站申请调解后,专职调解员为她安排了时间,然后陈女士和专职调解员、区食药监局执法人员、小卖部经营户一起上线,在虚拟调解室里化解了这起消费纠纷。“对方不但全额退款给我,还赔偿500元。不出家门就能成功维权,我特别满意!”陈女士高兴地说。
在城厢区,像陈女士一样借助网络成功实现调解维权的市民已有成百上千名。据城厢区大调解办专职副主任陈洄介绍说,城厢区网上大调解中心自从2014年创立以来,收到各类调解诉求3276起,调解成功3155起,成功率达到96.3%。矛盾各方不用见面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既节约了维权的时间和精力,也为参与调解的单位节约了行政成本。整个调解过程同步录音录像。达成一致后,矛盾各方还会签订一份网上调解协议,如果需要书面调解协议,各方还可以约定时间见面签署,确保法律效力。目前,城厢区网上大调解的经验已实现全市推广,市级网上大调解中心已经成立,各个县区(管委会)都纳入了网上大调解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参与,莆田市网上大调解中心还开发出手机APP,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参与调解。
表面上看,网上大调解就像视频聊天一样简单,实际上背后则是莆田市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模式的创新和升级,实现了线上线下全覆盖。莆田市着力推动建立“1356”大调解工作体系,以开展中央综治办交办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衔接网格化指挥平台”试点建设和最高人民法院交办的“诉调对接”试点工作任务为契机,全面改革改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通过着力构筑全域覆盖的1张大调解组织网络,用活排查化解、会商研判、等级预警、司法救助、网上调解和律师代理申诉等六项机制,搭建诉调衔接、公调对接、专调对接等3个调解平台,推进调解组织进部门、进商会、进网络、进侨乡、进民间、进企业等“调解六进”工作,配套培育1+N劳资关系调处中心、互联网+多元调解中心、金牌调解室、村(社区)法律工作室、区域名人调解室、行业劳模调解室等一批民间调解品牌,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基层金牌调解室”“企业家调解室”“区域名人调解室”“行业劳模调解室”等民间调解工作站点1132个,聘用专(兼)职调解人员5104名。
“能为化解矛盾纠纷出一份力,我们十分乐意。”莆田市劳动关系协会会长侯毅介绍说,劳资纠纷矛盾数量较多,而且务工人员大多数来自外地,对本地调解力量缺乏信任感,协会在政法委的牵头指导下,依托调解衔接指挥平台,联合四川、江西、河南等八家在莆商会共同成立了劳动关系“1+N”多元调处中心,共同做好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及时化解外来务工人员与服务企业的各类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和商户的合法权益。“1+N”劳动关系调处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并成功调处外来务工人员各类纠纷诉求165件,成功率100%,有效消除了5个群体事件隐患。
救治管理新机制 关爱特殊群体显成效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暴力受害者、留守老人儿童、刑释社矫人员……做好这些社会特殊群体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一大关键因素。对此,莆田市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逐步创立了“一历五单”救治管理精神障碍患者网格化衔接模式、“十步联动”反家庭暴力工作联动模式、“一建三促”关爱留守老人儿童服务模式等工作品牌,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管理为例,过去由于患者救治救助保障水平低、专业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对患者既缺乏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又容易造成肇事肇祸问题。2016年,莆田市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管理、衔接、救助“四难”问题,探索实施了“一历五单”救治管理机制,对出院患者、新增疑似患者、居家监护病情异常者、流动患者等实现了底数排查清、救治救助快、定期随访全等目标。
杜某是莆田市慈康医院收治的一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住荔城区镇海街道某社区。近日,经过医院悉心治疗,杜某情况已经稳定,由家属接回家中休养。慈康医院医生在与杜某家属做好交接后,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把杜某的病历生成五单,即:《家属通知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单》《公安派出所告知单》《街道综治中心提示单》《社区跟踪单》,除《家属通知单》直接交给家属外,另外四单全部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一网推送、一键衔接。
收到慈康医院发来的通知单后,其他几个部门随即行动起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及时到杜某家长随访,做好巡诊;派出所社区民警立即与杜某及其家属见面,并定期访查;综治中心牵头成立救治管理工作小组,与杜某监护人签订了以奖代补协议;社区干部则需要经常走访,注意收集杜某的生活困难等信息,及时做好帮扶……“这就像一场接力赛,患者的信息就是接力棒,每个部门根据职责不同各管一段、各负其责,既实现了信息共享,也做到了爱心和责任的传递。”莆田市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历五单”实施后,对于新发现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也有了成熟的工作机制。社区网格管理员在走访中发现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后,通过手机事事通将相关信息采集上传到网格平台,并在相关职能部门间流转,跟进处置也就有了责任者。据统计,自执行“一历五单”以来,由于保障制度落实到位,全市已落实“一历五单”近300人次;2016年,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致人死亡案件同比下降了50%。
目前,“一历五单”救治管理衔接模式已得到中央综治办的充分肯定,成为莆田社会治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品牌。和“一历五单”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工作带来的成效一样,莆田市对其他特殊社会群体的服务管理创新措施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以“审判机关保护令先行”、“公安机关强制措施跟上”、“基层自治组织全力协助”、“妇联组织协调呼吁”、“律师组织无偿援助”、“卫计医院及时救助”、“民生部门提供庇护”、“学校社会关心爱护”、“舆论部门宣传配合”、“综治部门统筹推进”等十项联动措施为核心的“十步联动”反家庭暴力工作模式,在预防、减少家庭暴力,保护家暴受害者上取得突出成效,得到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充分肯定;以“在全市政法系统建立关心青少年成长工作委员会”、“促进普及法律宣传教育、促进完善帮教工作机制、促进落实具体关爱行动”为工作导引的“一建三促”关爱留守老人儿童模式,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关爱留守老人儿童走出了一条新路。
“改革创新是社会治理工作永恒的动力。”莆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飞亭告诉记者,“下一步,莆田市将着力适应时代变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特别要把推进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四治一体’基层善治工程建设,作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激活社会活力、消除不安定隐患、促进平安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来做,推动形成守法诚信、民风淳正、守望相助、温情安宁、生机活力、创业进取的良好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