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产业观察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四轮驱动”生态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17-03-08 阅读量:1909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实现“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总体战略目标,从根上破解生态环境这一长期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已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绿色与创新“双促”、生态与城市“双修”、政府与社会“双责”四大驱动力,助推生态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首先,环境与经济“双赢”,提供内在需求动力。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发展阶段整体上已迈入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由“两难悖论”到“双赢互促”转换的“阈值区间”。李克强总理早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强调指出,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这不仅仅是体现政府的目标和决心,更是对发展规律、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迈入“双赢”这一区间,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为下一步逐步有序的实现资源消耗“零增长”、生态足迹“零赤字”和环境污染“零排放”奠定了坚实基础;意味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化解重污染过剩产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污染物排放压力趋缓,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政策红利、法治红利和技术红利逐步释放出。从2016年我国生态环境核心指标的变化趋势看,也可得以验证。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我们对报告提出的2017年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应完全有理由充满信心。

  其次,绿色与创新“双促”,培育融合发展动力。推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双向互促,实现创新绿色化、绿色创新化,从源头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复兴,建成美国中国的关键。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空间布局创新等创新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绿色化”。特别是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治理,促进重点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化与各领域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等。

  第三,生态与城市“双修”,释放生态红利动力。美好的环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最好的储蓄。习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通过生态与城市“双修”,积累更多生态财富,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强化推进生态修复,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进城市修复,维护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完善城市绿线管理。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设绿道绿廊,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扩大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开展城市山体、水体、废弃地、绿地修复。

  最后,政府与社会“双责”,形成社会强大合力。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政府或社会单方职责,而是整个国家、社会和普通民众的共同的事情,需要政府与社会公众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担负起双向互助的责任。在政府方面,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环保督察巡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环境保护责任,以环境司法、排污许可、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在社会方面,实施全民参与行动,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消费等。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的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助的“责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