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美图在香港公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中期业绩公告。
首先关注几组关键的财务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图的亏损净额为3318万元,同比下降87%。总收入同比增长272.3%至人民币21.798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16年全年总收入(人民币15.786亿元)。
其中,互联网服务及其他分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2.0%至人民币2.468亿元,在总收入的占比达到11.3%;智能硬件业务收入增长247.1%至人民币19.330亿元。前一项业务包括了在线广告及在美拍、手游上销售虚拟物品,而智能硬件业务则主要体现了美图手机的销售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半年的6个月中,有2个月(3月和5月)实现了净利润为正,美图公司CFO颜劲良认为“这表明美图有能力实现盈利,也证明我们目前的商业化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不过,管理层仍然预计2017年全年美图将继续产生净亏损,2018年实现全面盈利。
而就在中报发布之前,随着今年6月IPO禁售期结束,早期投资者接连减持也一度引发市场关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新工场、老虎基金、启明创投、IDG等4家机构累计减持美图股票7.28亿股,共套现超过61亿港元。
对此,美图创始人兼主席蔡文胜表示,早期投资者卖出股份属正常的行为,且美图的股价整体仍在上涨,说明了市场对公司的认可。他强调,自己和管理层长期内不会减持,至于是否增持要看市场。
总体而言,这家专注于“颜值经济”的公司拿出了一份还算亮眼的“期中成绩单”,围绕在其身上的商业化难题似乎也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公司还是手机制造商?
仅从营收上看,美图摊开的这份财报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家智能手机制造商。
结合美图此前招股文件的数据,其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占总收益的百分比从2013年的59.72%逐年递增——2014年为87.77%,2015年为90.06%,去年更是达到了93.4%,此次中报透露的最新数据稍有下滑,但仍达到了88.7%。
从销售量上来说,今年上半年美图总共销售约84.7万台手机,去年同期只销售了28.9万台,同比增长293%,此外,单价也从去年的1900元上涨到了今年的2272元。
按照中报的数据,今年全年的手机销量超过管理层年初150万台的目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也把全年预期上调到了160万台。
在智能手机销量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美图手机的销量增长确实足够亮眼,但是一方面其基数较小,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显然已经是一个红海市场,美图要想杀出一条血路并不会那么容易。
总而言之,作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美图的主要营收却是靠卖智能手机,这是美图被质疑盈利模式单一的主要原因。
未来更关注AI
智能手机业务支撑起了美图绝大多数的收入来源,但它背后的海量用户才是美图的核心资产。
美图CEO蔡文胜曾有一句名言:“喜欢草根和千万用户,有用户就有一切。”
在用户数据方面,2017年上半年月活用户同比增长7.8%至4.8亿,包括美图秀秀、美颜相机在内的几款软件的MAU都有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美图的海外用户数增长很快,MAU同比上升35.9%至9370万。
但如何将海量用户变现始终是美图的一大难题,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图的系列产品都属于图片处理的工具型应用,工具型应用一直存在盈利方式困难。从以往的财报表现来看,互联网服务及其他分部营收主要依靠在线广告,不论是从收入规模还是从增速来看都很一般,甚至有时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从此次中报的数据来看,美图的“互联网服务及其他分部营收”的表现要好于以往。
在线广告的收入增加至人民币826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9.0%。美图表示,本期在线广告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品牌广告主数目的增加。
互联网增值服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增长至人民币1.6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倍,主要由美拍直播的虚拟道具销售取得,这得益于美拍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数的增加。
颜劲良直言,希望市场可以以此打消美图没有商业模式的顾虑。
除此之外,AI成为美图管理层发言的高频词汇。蔡文胜强调,“我们相信美图可以在AI上取得更好的成就,在于我们有庞大用户跟数据量,这是美图的最大优势。”
美图CEO吴欣鸿举了AI运用到美图产品的一个例子:美拍“百变背景”可实时移除用户生成的视频的背景,让用户创作更多有创意的视频,也可以带来更多广告商业化机会,制作更多与品牌互动的背景特效。
“比如和迪奥口红做的一个营销,可以实现口红的试色。在手机上通过AR技术直接让用户感受到口红颜色,一键就可以带他们到迪奥的官网购买。”吴欣鸿说道。
简言之,美图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广告实现更加准确地投放。蔡文胜表示,“美图不会是一家手机公司,而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未来还将是一个人工智能公司。”
不过,在昨天的业绩发布会上,美图管理层却对原本颇受期待的电商业务不愿多谈。“电商是一个漫长的事情,我们要有耐心,我们希望能找到电商和美拍等产品最好的结合点。”美图也并未透露美图定制和美铺两项电商业务的运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