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从台湾到福建 吴柏睿的荒山致富经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3-07-15 阅读量:3742
      文 莫昔
  18年前,台商吴柏睿从台湾苗栗来到福建省福州市,继而又转战闽北,他和父亲在邵武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园,又让寒带的特有鱼种鲟龙鱼在闽北清流县安了家。
  “鲟龙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甫一落坐,吴柏睿就向记者介绍起他的宝贝。
  冷泉养鱼
  “鲟龙鱼浑身都是宝。”他一边说,一边从手提包中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叠鲟龙鱼宣传单页,“它的肉能做出独具特色的料理,鱼皮可制胶,鱼骨能做成高钙食品……有‘黑黄金’之称的鱼籽酱,就是用鲟鱼卵加工而成。”
  吴柏睿告诉记者,在清流县的这家冷泉养殖场是父亲吴龙振先生于2001年创办的,位于清流县九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自2004年引进香鱼养殖,后又发展到养殖香鱼、鲑鱼、鳟鱼等冷水性鱼类。
  有一年夏天,吴柏睿惊讶地发现,当他用手去触碰冷泉“冒烟”处时,阵阵凉意从指尖沁入心脾。福建清流,号称“中国冷泉第一村”,四季恒温,全年温度都在18-22度,泉水呈弱碱性,水清见底,源源不绝。这里依山傍水,天蓝地绿,“用这些水来灌溉岂不是可惜!”却正适合了鲟龙鱼的生长要求。吴柏睿有些兴奋。
  当初,他从北方高寒地带引进鲟龙鱼,一下子养了100亩。所幸,他利用大面积冷泉水域的高低落差,筑起土墙将泉水拦截存蓄起来作鱼塘,再用粗大的塑料管做排污管道,渔场清洗时只需将塑料管移开便可。每天如此循环换水,简单而高效,鲟龙鱼住得干净而舒服,长得健康又肥美。高纬度的鲟龙鱼在福建三明地区清流县龙德镇李家乡鲜水村安了家。目前,公司年产0.5斤~20斤的各规格鲟鱼十几万尾。
  在嘉德渔场的带动下,冷泉养鱼的成功使得清流渔业逐渐调整了传统养殖结构,实现了从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向养殖特种名贵鱼类的转型。
  细致生财
  在冷泉鱼的养殖中,台湾精致渔业的概念也被吴柏睿引进。
  吴柏睿说,每尾鲟龙鱼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订在鱼鳍右前方,消费者可追溯到这尾鱼的一切有关信息。”
  采访过程中,吴柏睿向记者做出展示:这张“身份证”一面印有公司、电话和“龙德镇”商标,另一面则是这尾鱼的身份证号码和防伪验证码。
  在这张嘉德渔场“公民”证件上,记者还看到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吴柏睿养鲟龙鱼采用的是“自然淘汰法”,打破传统养殖中用大量抗生素防治鱼病的方法,改用天然中草药防治病害,提高了鱼自身的免疫力和抗运输力。
  等到收获期,每条鱼出场前都有专属“座舱”,里面配备了运送冷气和氧气。在专用的运输袋内装上冰块给鲟龙鱼降温,再注入氧气,可以让鱼继续存活12-15小时,送到客户手中依旧是活蹦乱跳的,实现鲟龙鱼鲜活配送。
吴柏睿表示,“我们必须要做很道德的事业。”
  成鱼养殖售卖只是吴柏睿鲟鱼养殖的冰山一角。他还将生产线向上游拉,打造了鲟龙鱼孵化基地,现在经人工孵化培育的鲟鱼苗品种有西伯利亚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等。
  现在,人工养殖成功的1/4小鱼苗卖回台湾,其他被浙江、广东、福建等华南地区的客商分订。
  此外在鲟龙鱼的各种制品中,最美味名贵的首推鱼籽酱,当下,吴柏睿正准备将触角伸向这一深加工领域。
  吴柏睿靠“细致”为不断延伸事业。
  上阵父子兵
  吴柏睿是在父亲吴龙振到福州后的第3年,也就是1995年从台湾省苗栗县来大陆的,并同父亲一起与人合作投资房地产。2001年,父亲签下邵武市大埠岗镇平墩山整体转让1000亩山林地、投资1000万元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50年合同。吴柏睿也从榕城转战邵武,放弃房地产,投入农业生产。
  “掘土生金”的劳作是异常辛苦的。改良土壤、安装设施、品种筛选、整枝修剪……父子俩披星戴月,一干就是十几年。
  如今,农场面积已扩至2000余亩,自创建以来,陆续引种台湾蜜雪梨、阿里山脆桃,日本甜柿、美国油桃、李等120余个果树品种,每年向市场提供鲜果50万公斤。吴柏睿特意向记者介绍了“水果玉米”,“直接从玉米杆上摘下来就吃”,甜美、营养,每年6月初到11月都会被团购一空,但每株玉米只留一根生长,种“质”不种“量”。
  2006年公司又新上球根类鲜切花卉种植项目,从荷兰、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香水百合、唐菖蒲、彩色马蹄莲、薰衣草等种球,在苗种繁育基地试验栽培,可获得自有可开花种球:唐菖蒲800-1000万球,香水百合50万球,彩色马蹄莲30万球。现在,农场年可接待观光休闲游客3万多人次。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4年前,吴柏睿的弟弟吴宜轩也来到农场,建起了台湾小吃部,增设垂钓区、篝火晚会露营场等。自此,父子三人齐心合力、不断拓展。哥哥吴柏睿负责市场运营,弟弟则处理好日常各项管理事务,父亲吴龙振则统观全局,将他度假、养生的理念发扬下去。
  时至今日,吴柏睿已在大陆工作、生活了18个年头,“父亲和这里签了50年合同。我们也在这里,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了。”他笑言,“5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