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历史悠久,在福建素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说。近年来,浦城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同时,大力挖掘其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催生文化产业经济等领域的价值,打造一座闽北文化大县
浦城:让文化因子活起来
传承后继有人
近日,李声森与妻子来到浦城县提线木偶传承研究中心,一针一线地制作木偶的服饰、头饰。这是位于居民小区里的一个店面,它既是李声森的工作室,也是县里的中小学生木偶戏公益培训基地。浦城县委宣传部每月补贴李声森5000元。
李声森是浦城提线木偶戏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周六,十多名小学生会到中心接受公益培训,不仅学习操纵木偶,还学习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等乐器的使用。今年1月,浦城县举办“民间春晚”,李声森的3名学生上场表演了一出《包公赶考》,获得满场叫好。
2015年,在县文体新局的支持下,李声森成立了公司,办理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开始到浙江、福州等地进行商业演出,告别了四处进行公益表演却入不敷出的尴尬。
每逢星期五下午四点半,浦城实验小学的一间教室会准时传出古琴声。30名四年级的孩子在这里学琴,他们的老师吴燕琳是闽派古琴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
丹桂、提线木偶、剪纸、包酒、古琴、赣剧……这些著名的浦城文化名片,如今都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从2015年起,浦城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每年安排2万元-3万元作为培训经费,开展培训。该县还扶持和建立了3个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2009年建立了“剪花嫂剪纸坊”,2012年成立“浦城桐君古琴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大口窑瓷艺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融入生活
4月19日晚饭后,夜幕降临,记者来到浦城县城中心的丹桂广场。一个月前,广场边缘处有一栋写字楼还当着“钉子户”。在当地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的势头下,该处已建成了运动场。这里是县城最好的黄金地段,现在成了供群众休闲的文化广场。该广场以“丹桂”为名,具有浓郁的浦城文化特点,广场中种有一棵树龄200年以上的丹桂,含有浦城剪纸元素的灯箱、灯饰随处可见。
丹桂广场还成了浦城县赣剧团向群众奉上文化大餐的舞台。2012年,赣剧团开始编排演出“闽越风丹桂情”民俗歌舞晚会。这场时长1个多小时的演出几乎包含了浦城全部传统文化元素,它不仅在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上获得12个奖项,也经常以文化惠民的形式走入基层,在乡村、丹桂广场、赣剧团剧场演出。
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入浦城群众的生活中。行走在县城五一三路上,绿化树全部是丹桂,沿街广告灯箱、巷口牌坊全部使用剪纸、丹桂图案,就连脚下的地砖也闪烁着丹桂花朵形状的灯饰。
“做城市建设项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浦城文化融入进去。”浦城县委宣传部长吴晓琴说。
浦城县把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项目,让浦城文化不再埋藏于“地下”或陈列在博物馆,而是走进群众的生活。城东有“匡山四贤”刘伯温、章溢、叶琛、宋濂的铜雕塑,城北有一代理学家真德秀的雕塑,城中有方志敏群雕,城西的“芝城之母”练氏夫人雕塑正在建设中。“梦笔生花”的故事就发生在浦城,当地围绕着梦笔山谋划了“梦笔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这座规划占地200余亩的文化公园,计划投资1.5亿元,将建设浦城古建筑一条街、8大宰相雕塑、浦城诗词名篇石刻等相关文化设施。
创新凸显价值
近年来,为了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浦城通过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5月1日上午,浦城县文化街开街庆典仪式举行,百间文化商铺集中开业。各色文玩、奇石书画令前来参观的县城群众流连忘返。
为做大做强浦城特色文化产业,该县采取“政府引导、财政扶持、文化立市、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文化路两旁100余家店铺为载体,引进各门类文化产业集聚入驻,精心打造具有浓郁浦城文化特色的产业集群。
近日,在位于浦城县文化馆的剪花嫂剪纸坊里,负责人周冬梅同三四名剪花嫂一起,埋头进行剪纸创作。她介绍说,古时候,浦城人民用剪纸作为礼品花,在民间生活中使用广泛。浦城县在古代就有半专业化的剪纸坊。
周冬梅在县里的支持下成立剪花嫂剪纸坊。该坊开发了含有浦城剪纸元素的围巾、领带、折扇、茶具等十多个品种的产品,带动本地制衣、纸箱、木架企业十多家共同开发剪纸衍生品,已经形成一条剪纸产业链。去年,剪纸坊销售了100多万元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