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即将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男子足球项目第一轮第8场的比赛,也是首轮最后一场比赛。比赛现场涌入了多达8000名的观众。在首轮比赛中,此人数仅次于东道主德国对阵卢森堡的12000人及“世界杯冠军”意大利对战美国的9000人。这场比赛之所以吸引了众多关注,主要原因便是由于当时执世界足坛牛耳者的英国队将会出场献艺。而英国队的对手则是来自东亚的中国队。在当时欧美球迷看来,默默无闻的中国队来参加奥运会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两天前,地主德国队刚刚以9比0的悬殊比分,血洗了卢森堡。不少观众都认为英格兰或许也能用这样的大比分,轻松横扫中国。
进军柏林靠义赛筹措路费
尽管不被德国球迷看好,但当时的中国队其实正坐拥“远东霸主”的名声。自20世纪20年代后,在“一代球王”李惠堂的率领下,中国队连续称霸了五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的冠军,成为日本队的“苦主”。此外,李惠堂领衔的中国队也曾远征过南洋和澳大利亚。1936年奥运会时,中国队更是以“亚洲第一”的身份挺进柏林正赛,而这也是中国队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与欧洲乃至南美的国家队劲旅过招。

“一代球王”李惠堂
1936年4月,在出征柏林前夕,李惠堂受邀为《世界运动会特刊》撰文,他非常冷静地写道:“我国的足球,廿多年来的进程中,努力争得远东霸主的称号,可是远东的足球程度还幼稚的很多,在远东称足球霸,无异在井底做蛙王。”当年上海滩有所谓“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有看李惠堂”的佳话,但李惠堂本人却相当有自知之明,他觉得自己水平去英国大概算是“二等受薪球队”的主力,“由此以推,即使我国球队人人的程度和我不分轩轾,极其量也仅够得上二等的资格而已”。尽管如此,李惠堂笔锋一转,同样指出如果中国队“因为不能夺冠军而闭门自守,不去参加领教也是废话”。在他看来,参加柏林奥运就如同是“登泰山”,登高望远才能清楚知晓中国足球在世界的位置,所以应将这次奥运经历视为难得的比赛机会。
然而,中国足球队进军柏林之路却是意外的坎坷。由于民国政府囊中羞涩,球队远征欧罗巴的经费不能悉数到位,所缺份额只能靠前往各地举办义赛募捐筹措路费。为此,球队提前三个多月便早早出发,一路旅行一路比赛一路赚路费。从1936年4月16日到7月8日之间,中国队居然踢了多达35场比赛,从香港、南京、上海、西贡、新加坡一路踢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而国足赚来的路费,不仅要供自己使用,还要接济其他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待到7月中旬抵达柏林时,全队上下已是“过度热身”,相当之疲劳。鉴于足球队对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巨大贡献,当代表团抵达柏林时,特意安排李惠堂在欢迎仪式上作为旗手引导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