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a24Q-7xrrHf_vRBcWRKSww
一家市值60亿的商管公司,42.85亿元现金储备,97个稳健运营的商业项目,如今成了母公司561亿元债务重组的核心筹码。
10月13日,宝龙商业管理控股有限公司(09909.HK)一纸公告,揭开了控股股东宝龙地产控股有限公司(01238.HK)债务重组的核心筹码——其所持宝龙商业最高32.4%的股份可能被转让或质押。
这一决定背后,是宝龙地产高达275.98亿元的流动负债压顶危机,以及超过200亿元资金缺口的残酷现实。
若选择转让股份,宝龙地产在宝龙商业的持股比例将从63%骤降至30.6%,意味着这家商管公司可能易主。

债务困局
宝龙地产的债务危机早已不是秘密。
截至2025年6月30日,宝龙地产总借贷约561.11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275.98亿元,而账面现金仅73.27亿元。
更严峻的是,公司已累计产生约228.43亿元的违约或交叉违约债务。
这已是宝龙地产第二次启动境外债务重组。
早在2022年,宝龙地产就因未能偿付一笔2129.4万美元的票据本息而出现境外债务违约。
2025年2月,其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因未达成协议而失效,引发债权人申请清盘全资附属公司的连锁反应。
核心筹码
在此次重组方案中,宝龙商业的股权成为最具变现价值的资产。
宝龙地产为债权人提供了多项选择,包括现金偿付、宝龙商业的股权、可转换为宝龙地产股票的强制可转换债券,以及新发行的中长期票据等。
对于最受关注的现金选项,债权人可获得相当于其选择申索额12%的现金偿付,该部分资金来源于质押或出售宝龙商业股份筹集的4000万美元。
更具吸引力的是宝龙商业的股权选项。
债权人可按每股15港元的转股价,获得宝龙商业股份,该部分股份不超过宝龙商业已发行股份的32.4%。
硬通货价值
为何宝龙商业的股权在重组中如此重要?
截至2025年6月30日,宝龙商业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42.85亿元,无任何计息借款,财务状况较为稳定,流动资金充裕。
该公司91.8%的出租率和97个在营项目的稳定表现,使其在谈判中成为“硬通货”。
一位接近宝龙商业的人士坦言:“债权人也清楚,接受经营良好的商业资产股权抵偿,远优于破产清算下不足20%的回收率。”
控股权生变
若宝龙地产选择转让32.4%的宝龙商业股份,其持股比例将从63%降至30.6%,失去控股地位。
这意味着宝龙商业的控股权可能易主。
潜在接盘方很有可能包括保险等长期资金,以及具备商业运营能力的同行企业。
在行业中,已有先例。2024年万科、万达出售的商业项目中,保险机构已成为主要买家,这类资金对稳定现金流资产青睐有加。
曲折重组路
宝龙地产的债务重组之路颇为曲折。
公司早在2022年就因未能偿付一笔2129.4万美元票据本息而出现境外债务违约。
2023年底,在一笔1591.62万美元利息违约后,宝龙地产开始寻求现有所有债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2024年底,重组方案在经历近一年谈判后曾接近落地,却于2025年2月因未满足最终条件而失效。
目前,宝龙地产全资附属公司宝龙维京的清盘聆讯已多次延期,最新安排拟于2025年11月17日举行。
双刃剑
控股权变更对宝龙商业而言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角度看,脱离控股股东束缚后,宝龙商业可以更灵活地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对住宅开发业务的依赖。
事实上,公告中“重组不会对运营产生不利影响”的表述,已暗示新资本介入可能带来资源支持。
但挑战同样明显。股权架构分散化会带来公司治理不确定性。
目前商业地产仍处调整期,潜在买家可能压低报价。若债权人对重组方案分歧加大,整个计划可能再度搁浅。
闽商老板
宝龙集团由福建晋江籍商人许健康于1990年在澳门创立。
目前,许健康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其子许华芳任公司CEO。
许氏家族合计持股占比达65.32%,公众持股34.68%。
2020年6月,陈德力履新宝龙地产联席总裁和宝龙商业行政总裁。陈德力历任凯德商用、万达商业、新城控股高管,分管商业地产业务。
行业缩影
宝龙商业可能的易主,映射出商业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进入资产重构的新阶段。
2025年以来,行业已出现明显的结构性转变:一方面房企纾困催生优质资产交易潮,另一方面运营能力取代资产规模成为核心竞争力。
有分析认为,当前商业资产交易与2023年已有本质区别。此前是劣质资产甩卖,现在连万达广场、七宝万科广场等明星项目都进入市场,说明债务压力已传导至最核心资产。
2024年全国大宗商业资产交易达80宗,同比增长57%,但交易逻辑已从“规模溢价”转向“现金流折价”。
资本市场对宝龙商业可能易主反应积极——公告后其股价单日上涨16.59%。
这涨幅,投射出市场对股权重构后摆脱母公司拖累的预期。
但重组之路仍充满变数,宝龙地产需要获得75%以上债权人投票通过及法院批准,重组方案才能实施。
无论结果如何,这家企业的命运已不仅是自身问题,更成为观察中国房地产行业债务化解深度与广度的标志性案例。
编辑:张 辰
审核:张建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由闽商网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