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_baWfdmVu1kfOzi3fSkyiA
10月17日,福建海西新药创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西新药”)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因需要额外时间完成配发结果公告的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将会顺延。
这一消息颇令市场意外,因为按照原计划,海西新药本应在10月17日,也是今天,正式挂牌交易。
就在一周多前,海西新药还信心满满地开启招股,计划发售1150万股H股,发行区间为69.88至86.4港元,最高募资9.936亿港元。这家由福建国资孵化的药企,在集采政策东风下迅速崛起,却又在资本市场的临门一脚遭遇变数。
上市之路
海西新药的资本化道路可谓一波三折。从A股转向港交所,二次递表后的再次延迟。
早在2022年11月,海西新药就与海通证券签署了辅导协议,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申请,正式冲刺A股上市。
然而,经过一番考量,海西新药最终放弃了A股,选择转战港交所。对此,有分析认为,港交所可为海西新药“提供一个接触国际资本的平台”。
2025年1月3日,海西新药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但六个月后因申请自动失效,首次冲刺未能成功。
海西新药没有放弃。不久后,公司再度递表,携更新后的数据卷土重来。
按第二次递表后的计划,海西新药的招股日期为10月9日至14日,预计10月17日上市,发售价定为每股69.88港元至86.40港元。
公司还引入了嘉实国际资产管理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约2200万美元股份。
然而就在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海西新药的上市时间表却被突然宣布顺延。
普林斯顿博士与福建国资的联手
海西新药的故事,始于一位普林斯顿博士与福建国资的联手。
1993年,康心汕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最终斩获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制药工业界深耕多年。
2008年,康心汕举家回国,加入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担任首席药学家。
三年半后,即2012年3月,康心汕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在福建省、福州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他联合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大同创业、福州投资及华侨实业)共同发起设立了海西新药。
在创立初期,省、市两级政府便注入资本金3000万元,对康心汕相当重视。
曾有福建省国资高管在采访中表示,“天使投资主要看人,当时愿意投海西新药,正是看中他们的专业背景、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2017年11月,康心汕正式出任海西新药董事长。
同年,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关键调整,三家国有股东将40%的股权以2000万元的对价转让给康心汕。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康心汕收购这部分股份的资金并非来自自有资金,而是从华鑫悦投资贷款而来,贷款年利率高达10%。
经过多轮融资和股权结构调整,截至2025年1月,康心汕通过直接持股18.97%、间接控制泰瑞和投资持股7.44%、其妻Feng Yan持股14.76%,合计掌控公司41.17%股权,成为海西新药实际控制人。
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则降至20.83%。
仿制药为支柱,集采驱动增长
海西新药采取的是“仿制药+创新药”双轨发展模式。

然而,仔细审视其业务结构,不难发现公司几乎全靠仿制药支撑业绩,特别是那些中标国家集采的品种。
2020年6月,海西新药的首款仿制药安必力(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获批上市,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这款产品很快在2021年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以第二顺位中标,获得了十个供应省(区)的订单。
集采带来的放量效应立竿见影。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3年安必力在中国以28.7%的市场份额在其产品类别中排名第二,为海西新药贡献了1.46亿元的收入。
初战告捷后,海西新药又相继有三款仿制药在第五、八、十批药品集采中成功中标。
这四款集采中标药品已成为海西新药的收入支柱。
据媒体统计,从2022年到2024年9月,几款集采中标药物合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九成,分别为97.9%、92.8%、92.7%。
海西新药的财务数据也随之水涨船高: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从2.12亿元增长至4.66亿元,净利润从6898万元增长至1.36亿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毛利率高达80%以上,逼近国内医药龙头恒瑞医药。
面临的挑战
海西新药对集采的过度依赖,是一种挑战。公司的四款集采中标产品中,海慧通和瑞安妥的合约将于2025年底到期,安必力合约将于2026年中到期。
未来若未能续约或中标价大幅下滑,将对公司营收造成重大冲击。
事实上,集采带来的降价压力已经显现。
2022年至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营收主力之一的安必力,平均价格从0.46元逐步降至0.43元。
而另一核心产品海慧通的价格波动更为明显,2022年其平均价格为3.54元,2023年因纳入第八批国家集采,价格直接跌至2.19元,且后续两年始终维持这一低价水平。
另一方面,海西新药的创新药商业化还需假以时日。
公司在招股书中列出了4款在研创新药,但全部停留在临床早期阶段,无接近商业化的候选药物。
对这些挑战,海西新药提出了“仿制药养创新药”的发展战略。
编辑:张 辰
审核:张建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由闽商网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