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公告,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马茶业”)更新招股书。据悉,这是八马茶业第三次冲击IPO,其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并正式披露招股书。
2018年,八马茶叶从新三板退市后,曾谋求创业板上市,但经过三轮问询后撤回申请,转而冲刺主板。
茶叶第一股虚位以待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前六件多有相关企业登陆A股市场,茶业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至今却都没有一家。因而,为争得“茶企第一股”的名头,不少茶企都在谋求A股上市,企图在资本市场独占鳌头。
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国,中国茶叶市场却呈现“泛而不精,大而不强,各自为战”的特点。而八马茶业IPO的“三进宫”,其实是茶企资本化“曲折之路”的缩影。谋求A股上市的茶企不在少数,但截至目前,没有一家取得成功的。
有不少茶企先后闯关IPO,但最终均告失利,目前A股暂无上市茶企。
中国茶叶从2020年披露招股书,至今已过去两年多,其间除了更新过一次招股书,别无更多进展。
安溪铁观音、华祥苑、七彩云南等知名茶企先后冲刺IPO,但最终均告失利;天福则已登陆港交所,截至9月28日收盘市值约为54.12亿港元。
5月30日,澜沧古茶终止A股IPO,选择在港股谋求上市,目前处于审核过程中。
尽管我国茶叶市场规模庞大,但由于茶叶入市门槛低,导致我国茶行业企业规模偏小,私营企业和手工作坊居多,标准化程度低,企业数量多而分散,行业集中度低,不存在绝对的龙头企业,单个品牌企业在整个茶叶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占比较低。
从全国市场份额占有率来看,2019年-2021年,天福的市场份额为0.44%、0.42%、0.45%;澜沧古茶为0.13%、0.15%、0.16%;八马茶业为0.32%、0.38%、0.48%,均未超过0.5%。
第三次冲击IPO
八马茶业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茶叶及相关产品设计、标准输出和品牌零售,产品以乌龙茶和黑茶为主,两者占比之和接近50%,绿茶、白茶、红茶以及茶具、茶食品也均有涉及。
八马茶业创始人王文礼来自百年制茶世家,其家族更是与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颇有渊源。
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1年,八马茶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0.23亿元、12.66亿元和17.44亿元。但对应的净利润却不高,分别为9088万元,1.16亿元和1.62亿元,净利率也只有8.89%,9.16%和9.39%。
但八马茶业的研发投入颇低,2019-2021年,八马茶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70.22万元、328.01万元和664.12万元,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0.56%、0.26%和0.38%。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员工数从1710增加到2307,但研发人员却始终保持在10人左右。
加盟是八马茶业进行渠道拓展的重要方式。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线下加盟模式实现的销售额分别为4.8亿元、5.95亿元、8.91亿元、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7.44%、47.33%、51.50%、44.76%。
尽管加盟店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但这个半壁江山却是用“量”堆起来的。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的门店数量已超过2700家,其中直营店数量为400多家,加盟店为2300多家。
换言之,八马茶业加盟店数量是直营店的5倍,但营收只有直营店的2倍。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直营店的毛利率均超过70%,而加盟店毛利始终在40%左右徘徊。
早在2013年八马茶业便谋求在中小板上市,最终于2015年挂牌新三板;后又在2018年终止挂牌,转而冲刺深交所;这次是八马茶业三度冲击IPO。
有品类,无品牌
中国茶叶有上千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十大名茶中,信阳毛尖出自河南,西湖龙井、碧螺春出自江浙,武夷岩茶、铁观音源于福建,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来自皖南。
一方水土养成一方口味,一方口味养活一方企业。割裂的口味造就了中国茶叶市场“地方豪强涌现,却无一家独大”的分散局面,国泰君安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市场CR5仅为3.7%,同期日本的CR5为42%。高度分散的市场导致中国至今没跑出一家在A股上市的茶企。
不仅仅是八马茶业,此前谢裕大、竹叶青等多家茶企接连折戟IPO。3000多亿的市场,几家头部品牌营收只有数十亿,更是有“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的说法。
茶产业的问题是全方位的,从上游种植、中游深加工、到下游渠道和终端消费环节,茶业的方方面面都透露着老化。
相比于现代化的商超体系,门店这种传统渠道仍占据主流,消费者更习惯于“熟人生意”,门店老板对消费者的强影响力也导致渠道比品牌更强势。
在终端消费市场,年轻人不喝茶似乎是市场共识。艾媒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线上消费用户中,31-40岁用户占比最高,26-40岁用户占比超过6成。25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不足20%。
没喝茶习惯的消费者不容易入门,有喝茶习惯的消费者也难被品牌影响,中国消费者大多只认品类,不认品牌,十大名茶倒背如流,但品牌的名字却想不起一二。
茶叶新业态
2014年,小罐茶横空出世,并凭借“小罐茶、大师作”的slogan出圈,背后推手是曾经打造过背背佳、好记星等多款国民爆品的杜国楹。小罐茶打法上的“倒做逻辑”,即基于消费者的场景需求,挖掘这些场景存在的痛点,再通过产品或服务解决痛点,并提升在产品成交端的效率,由需求决定生产,而非传统茶企的生产决定需求。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曾表示:“中国茶要有更大的发展,就要走品牌化道路,必须做成标准化的消费品。”
近年来,为了降低饮用、携带难度,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推出小袋装、小罐装、袋泡茶产品。袋泡茶的形式也最大限度的规避了标准化程度低、价格不透明的问题。
以CHALI茶里为首的袋泡茶新品牌,正不断涌现并逐渐高频出现在年轻人的杯中。CHALI茶里创始人谭琼在一个“茶叶B2B交易平台调研项目”中接触到了茶,经过4个月的调研,她到了茶行业的空白市场,根据年轻消费者的习惯,从简单便捷的袋泡茶切入,创立了CHALI茶里,并且注重产品和消费场景的匹配,上线每日茶、晚安茶等产品。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消费者中,19-25岁消费者对新形态茶叶接受度最高,接受程度高达88.8%。年轻人不是不爱茶,而是拒绝接受茶文化渗透出的古板、不接地气的态度。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发布的《4000亿增量背后的品类创新机会——2021中国茶饮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规模达4033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7.2%,主要由原叶茶及现调茶饮贡献。预计到2025年,茶饮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645亿元。
中国不缺好茶,缺的是能把传承好茶文化的好品牌。八马茶叶们想要成为“茶叶第一股”,就要朝着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品牌化道路加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