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晋江胡萝卜产业: 三头在外,如何一往无前?

发布时间:2017-05-02 阅读量:3731
1.jpg

晋江市东石镇立林农场的加工生产线,是当地难得一见的胡萝卜加工地。本报记者王敏霞 摄

  “今天,山东的胡萝卜上市了。”近日,晋江胡萝卜种植大户黄清仪收到山东同行发来的信息。

  此时,他新建的1万多立方米的冻库里几乎装满采收处理过的胡萝卜。从3月进入采收季至今,他辛苦种植近半年的1000多亩农场还有100多亩没有采收。采收的胡萝卜很多也没能走进市场,而是直接进入冷库。

  和往年不同的是,从2月开始就有各地的采购商到田间“论亩收购”的情形已然不再。黄清仪说:“只有零星的几个客商,到地头转转就走了,形势比想象的还严峻。”其实,黄清仪今年春节过后就有了“将面临滞销”的初步判断。

  本来早于山东、安徽等北方产地上市,近年来一直以打“季节差”销往北方市场的晋江胡萝卜,销售情况因暖和的天气而冰若寒霜。现如今,北方的胡萝卜将相继入市,晋江胡萝卜面临滞销,这是当地菜农最不愿面对的残酷现实。

  外来的产业

  以民营经济闻名的晋江,制造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相对于2个超千亿、5个超百亿制造业集群,晋江农业的体量显得微乎其微。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晋江是我省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也是我国冬种胡萝卜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去年,种植面积近6万亩,虽然年产值只有6亿元,却占到晋江种植产业的70%。

  其实,在晋江,胡萝卜产业是一个外来的产业,本世纪初才被较大面积的引种栽培。

  黄清仪是晋江最早一批开始种植胡萝卜的人之一。2001年,从事运输的他到厦门同安跑业务,发现当地很多人种胡萝卜,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种子,成品大多出口。想到自家所在的东石镇和同安的土壤条件差不多,他就想办法买了些种子回去试种。刚开始,他和四五个伙伴承包了50亩地,发现出口效益不错,就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5年,他的立林开发场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0多亩。而在整个东石镇,就有92个农场的种植规模超100亩。

  “2002年,晋江农业占当地经济总量还不到4%。由于当地百姓大多开工厂或外出打工,当时土地抛荒情况比较普遍。”晋江市农业局的一名退休干部告诉记者。当日本的胡萝卜品种“坂田七寸”被引种到晋江以后,人们发现,晋江东石、内坑、金井等沿海乡镇的沙质土壤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种植胡萝 卜的天然优势。此外,胡萝卜易于打理,适合规模化种植,关键是“坂田七寸”的品质好,产量高,亩产可达5吨以上,产值超万元。此后的十多年间,晋江承接厦门同安、翔安两地的产业转移,胡萝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能开垦的地都种了,现在几乎已无地可用了。”这名退休干部说。

  来自晋江市蔬果协会的数据显示,晋江目前有12个镇街、405户场户种植胡萝卜,从业人员超万人,年产量30万吨。就面积和产量而言,已超过同安、翔安这两个传统优势种植区。

  晋江胡萝卜产业的壮大虽是农民自发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惠农政策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户在种植胡萝卜过程中,可享受到规模种植补贴、设施农业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政策红利,加起来甚至可占到基础投入成本的一半以上。

  不仅在晋江,放眼全国,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推进以及设施农业的普及,山东、内蒙古、河北等地的胡萝卜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张。不容回避的是,随着大棚种植的普遍应用,南北的季节差越来越不明显,上市重叠期越来越长。当市场趋于饱和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要么价跌伤农,要么滞销愁农,每个产区都难以独善其身。

2.jpg

冷库已经快没有存放空间了,却还有很多胡萝卜待收。本报记者王敏霞 摄

  疯狂的种子

  种子、技术、销售“三头在外”,晋江的胡萝卜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而且多年来未有改观。

  作为一个靠外来品种兴起的产业,缺乏自主权成为晋江胡萝卜产业最大的痛点。当年景欠佳之时,“疯狂的种子”成为当地胡萝卜从业者最头疼的问题。

  目前,晋江的胡萝卜种子几乎都是日本进口的“坂田七寸”。“一罐10万粒的种子,2002年的售价是480元,到2012年最高涨到1.3万元。”黄清仪讲到种子价格时,一脸无奈,“一罐可播种2.6亩,种子的价格最高时占到所有成本的一半。即便是在今年,每罐的价格也要7500元。”

  “现代种业发展滞后,就会导致农业产业变脆弱。”晋江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蔡章棣说,目前,全国六七成的蔬菜种子依赖进口,这就决定了农业产业的先天不足。年景不好时,就相当于都在为卖种子的打工。2014年,由于“坂田七寸”断货,有些菜农不得不改种另外一个日本品种。但由于该品种品性不稳定,三四千亩几乎颗粒无收。

  这些年,种子市场被垄断,价格10年飙升27倍的疯狂,让业界疾呼“我们应该加强自主研发”。然而,这并不是胡萝卜产业独自面临的困境,而是许多农业品种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子年需求量约l25亿千克,但国内企业仅能满足45亿千克,剩余80亿千克需依赖进口。以蔬菜为例,“洋种子”已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获取80%以上的利润份额。这也不是一个依靠简单投入就可改观的现状,而是涉及产学研对接机制、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等等诸多顶层设计的问题。晋江也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其他不同的胡萝卜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却很难找出比肩者。

  同安和翔安是冬季胡萝卜的优势种植区,经多年发展,产业链已十分完整。晋江种植胡萝卜,主要是承接这两地的产业转移,一开始就依赖于两地的种植技术。直到今日,在晋江胡萝卜产业的农场生产经营模式中,最普遍的就是同安人出农资、出技术、管销售,本地人出地、出劳力。晋江负责生产,而农资、销售等高附加值部分都在同安、翔安完成。而农资因为大多是农户自行采购,体量小,几乎没议价权。更甚的是,清洗、打包等粗加工的环节和冷链物流,很多也是在同安。

  就拿冷库而言,400多户的规模农场,自建冷库的不到10家。究其原因,一个是投资大。黄清仪的储量3000吨的冷库,需1000万元投入,这并不是所有农场主都能负担得起的。因此,很多人建议冷库投资要放开,积极鼓励第三方社会资本来建设冷库物流,以补齐产销产业链上这缺失的一环。第二是用地难。建设冷库,是胡萝卜实现“季产年销”必需的配套设施。但在用地上,农业部门将冷链仓储纳入设施农用地的范围,但国土部门认为会破坏耕地,很难得到批复。因此,很多农户要么只能把胡萝卜低价卖给收购商,要么自己到同安等地租冷库,陡增运储成本。而到了如今无采购商问津的惨淡年景,农户就只能看着胡萝卜烂在地里。

  从发展之初的2001年到2008年之前,晋江生产的胡萝卜绝大多数是通过同安经销商收购后出口消化。

  来自检验检疫部门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由于缺少出口企业,晋江胡萝卜大都由同安的收购商采收、加工、出口。即便在出口量达到产量80%的高峰年份,整个泉州地区与其配套的出口备案企业也没几家,晋江胡萝卜种植基地的原料主要供给厦门的出口企业,“最高时一个集装箱货柜出口退税有2500元,利润都被他们赚去了”。

  莫测的行情

  在胡萝卜成为出口明星的时代,其销售环节严重依赖同安的短板并未凸显。然而,2008年后,日、韩等原晋江胡萝卜的大宗进口地,转向成本优势更明显的越南等地进口,晋江失城陷地,出口逐渐减少,大部分要依靠内销。这逼迫着晋江的胡萝卜种植企业不得不出去闯市场。

  相比于同安已形成的经验丰富的销售经纪人队伍,晋江的胡萝卜产业最缺的就是深谙农产品销售的人才。

  作为晋江市果蔬协会的会长,黄清仪在这个产业打拼十多年,和全国各地的产销商贩相熟。

  这些年,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环节日臻完善,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已驾轻就熟,农场还自配农残检验设备,从播种到收成生成可追溯系统;建设了粗加工生产线和冷库……对他来说,生产、加工、仓储甚至物流,能解决的都解决了。但说到销售行情,他深叹一口气:“确实难以捉摸。”

  除供应同安的销售商和批发市场,黄清仪也努力去开拓上海、山东和广东的市场,尝试自租摊位做批发销售,但并不好做。上海、山东等地批发市场的摊位都是常年出租,而晋江的胡萝卜是季节性的,很难做到常年供应。此外,运输成本等常规因素,也给他添了许多愁。

  “现在热门的电商并不适用于胡萝卜。”采访中,很多种植户坦言。电商适合家常一类菜和小宗农产品,而胡萝卜是二类菜,电商散户的需求量对规模化种植的胡萝卜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上季节性强和快递成本高企,几乎没有种植户有往电商方向发展的想法。

  蔬果销售行情的变幻莫测,在苏连枸的眼里却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苏连枸是福建禾恒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有着30多年蔬菜批发销售经验的他,今年把市场搬到禾富农贸城内。禾富农贸城位于晋江市和泉州市区交接的池店镇,目前是整个大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农贸城,蔬菜的日交易量达上百吨。苏连枸说:“在这里,主要是白菜、白萝卜等一类菜的销量大,胡萝 卜的销量占不到20%。”而记者在菜市场走访发现,这里卖的胡萝卜大多是其他品种,但晋江当地种植的“坂田七寸”很少,主要原因是价格比其他品种要高不少。

  “销售是很专业的事,其中的门道很多。”苏连枸说,看似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菜,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菜市风云”,有经验的商贩扫一眼就能判断出行情如何。他以白萝卜为例,9点的价格2元1公斤,有新的一车到来,马上就只剩1.6元,早上1.6元没甩掉,到下午可能只剩1元。“价格波动之大无异于股票和期货,须及早研判。”苏连枸说,他多年征战蔬菜批发市场的经验是,要有逆向思维,才能占得先机。他认为,很多种植户无论在种植还是销售上,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跟风。而在信息化时代,跟风者往往是被风毁掉的那一个。

  苏连枸研判市场的根据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供求关系。他认为,一是全国胡萝卜的总种植面积在迅速扩大,而且还有蔓延之势,加上越南等国外种植基地的冲击,销售难还将持续;二是出口降低,国内生蔬市场趋于饱和,必将影响价格。政府部门可以做的是,联合各方力量建立销售信息平台,加强产销对接。另外,要有全局性的调控,指导农户不再盲目扩种。

  作为我省乃至我国最大的产区之一,晋江或泉州应该配套与之相适应的胡萝卜集散中心。这不仅是销售企业的呼声,更是种植场户的渴望。据了解,同安、上海、山东等地都有可辐射区域甚至全国的集散中心。而目前,泉州还没有一家可跨省辐射的一级蔬菜批发市场,甚至辐射全省的二级蔬菜批发市场都屈指可数。

  “集散中心建起来了,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就都来了,就会吸引整个产业链的集聚。”多位产销人士均表示。

  待补的链条

  当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不断扩张,国内生蔬市场趋于饱和,晋江的胡萝卜产业该何去何从?

  即便面临种子、技术、销售三头在外的窘境,即便今年面临滞销难题,黄清仪对晋江的胡萝卜产业依然保持很强的信心。他认为,晋江胡萝卜品质优良,有市场竞争力,只要冷库和物流跟得上,真正做到季产年销,销售就不成问题。

  但是,对那些租不起摊位、建不起冷库、只有一两百亩地的小规模种植户呢?他们的销售之难,可想而知。

  能否继续延伸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呢?在很多人看来,对果蔬产品进行深加工,就能消化产品滞销难题,还可提高附加值。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休闲食品产值已超百亿元的晋江,竟没一家企业在做胡萝卜的深加工。无论是制干、做蜜饯泡菜,还是做胡萝卜汁,这些工艺都并不复杂,却没催生一家可观的加工厂。发展胡萝卜深加工不是开几家工厂的事,涉及市场开拓、产品研发、资本集聚等一系列问题,并不简单。

  “晋江是胡萝卜的优势产区,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产业链做实做长、做优做强。”晋江市农业局局长李友加表示,去年,晋江出台胡萝卜产业规划,打造晋江胡萝卜的“三园一区一中心”,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2012年,晋江依托东石镇创建省级胡萝卜示范基地,今后还将建立现代化蔬菜标准示范园,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结合绿色食品标准化的举措,打响“晋江胡萝卜”公共品牌。一是建设胡萝卜精深加工产业园,研发以胡萝卜为原料的食品,对接晋江大中型食品企业,塑造一批绿色食品产品。二是建设胡萝卜主题文化创意园,研发推广胡萝卜伴手礼,结合当地种植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以胡萝卜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企业。三是建设胡萝卜种质资源引进与保护开发示范区,与科研单位对接,研发、引进、试种新胡萝卜品种,摆脱单一胡萝卜品种依赖性。四是打造全国胡萝卜集散中心,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优势,引进“互联网+”物流营销模式,全面改善晋江只有冬种胡萝卜的产业周期现状。

  记者追访发现,两年前采访时的隐忧依然存在,当下的形势甚至更严峻。令人敬服的是,晋江人素有的爱拼敢赢精神再次彰显,当地胡萝卜产业从业者一往无前的劲头丝毫未减。他们期待的,是各方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