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陈鑫炜 黄瑜鹏)一年一度的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简称“石博会”)暨石材设计周,被认为是国内石材业、建材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复杂宏观经济和外贸形势下,南安石材业正在全力谋求突围和转型。
11日8日,第二十届石博会如期举行。今年的展会透露何种转型特征?本报记者走进展会,试图探出一二。
跨越千年的丝路情缘
印度与泉州有着悠久的经贸文化交流历史。
1000多年前的宋元时期,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名城。彼时,以金奈(以前称为马德拉斯)为中心的南印度对华出口货物先被集中运至泉州刺桐港,再转往各地。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也大多从金奈航运至泉州港。
印度与南安石材,更延续了千年丝路情缘。
资料显示,到目前,泉州已发现约300方印度教石刻。这些石刻是宋元时期泉州印度教寺庙和祭坛的遗留物,也是唯一在中国发现的印度教寺庙遗存,包括立式神像、石龛、石柱及柱头、柱础、底座、石垛等。
本次石博会上,来自印度的石材龙头企业SVE公司前来参展。在SVE公司展厅,记者看到,各色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展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SVE公司代表萨迪逊告诉记者,SVE公司与福建石材业者保持了十多年的合作关系。“我们十分看好南安石材业的发展前景。这次来参展,就是要现场推介多座天然大理石矿山和相关产品,寻求合作者。”萨迪逊说。
改革开放以来,印度与南安的石材业合作关系已有30年之久。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部分南安水头镇的商人远赴印度金奈等地开采矿石,通过海上航运,送回国内加工,再将石材制品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目前,从印度输入到南安的石材,月均高达4万立方米。
已延续近30年的“石缘”,随着近年来印度城市建设提速,呈长足发展态势。据南安石材工业协会估计,在南安当地的1300家石材企业中,三分之一从事花岗岩加工。这些花岗岩加工企业,基本都与印度存在贸易往来。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本次展会上,“一带一路”特征十分明显。来自意大利、印度、伊朗、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石材商前来参展,带来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石材。
来到伊朗石山公司展位,黑金花等伊朗石材引人驻足观看。公司负责人荷杰告诉记者,自从12年前第一次参加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展销伊朗荒料石,此后每一年的展会他都来参加,从未间断过。
“我每年都来南安水头跟老客户见面,寻找更多商机。”荷杰说,公司看中的正是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辐射全中国的平台优势。
从“石材时代”到“石器时代”
众所周知,南安是著名的中国石材之乡。统计显示,目前,南安有超过10万名石材加工从业者,足迹遍布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家南安石材企业每年可生产石板材约2亿平方米。2018年,当地石材业规模产值突破512亿元人民币,石材产量、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的近60%和70%。
然而,南安石材业面临的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近年来,随着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高企,部分南安石材企业在异地开发矿山和开办加工企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再将石材运到南安本地进行加工。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当地的石材加工产值受到影响。
如此背景下,南安石材业该如何转型?转型方向之一,就是发展石材机械产业。
石材机械,也即石材装备,南安业界称之为“石器”。
本届展会另一大特色,就是“石器”企业众多。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石材展,特设了石材装备展馆。展馆内,汇聚了一大批来自省内外的石器企业,其中,半数以上来自南安本土。
在万福控股集团展位,记者看到,矿山锯、切割机、打磨机……各类的新型石材机械琳琅满目。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如今拥有20多个大品、180多个细分品类,客户遍及省内外。这几年,我们还加大了出口力度。在石材行业景气度不佳的情况下,我们的销售额每年仍然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万福公司相关负责人李煌明说。
万福控股、巨邦机械、海天石机、水南机械、兴发工具……记者在展馆内看到,一大批南安本土石材机械装备企业形成了一个“石器矩阵”,成为今年石博会的一大特色。
据了解,石材装备是整个石材产业链的上游,也是含金量最为丰厚的一个环节。
在展厅内,南安石材工业协会副会长曾文艺告诉记者,南安的高端石材装备市场曾长期被“洋品牌”垄断。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南安资本进入石材装备产业领域,本土石材装备企业在技术攻关、质量稳定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发力,终于实现后来居上。
“南安石材装备产业的崛起,是南安石材人在加工环节利润率式微的背景下,主动延伸产业链、挖掘新的发展潜力的成果。”曾文艺说,“目前,南安石材企业采购的石材装备中,七成来自本地。不仅如此,南安的石材装备企业正在向外销售南安石材装备。”
从过去简单地卖石材到如今卖“石器”,南安石材装备产业正加速成为当地产业经济领域的新增长极,这也意味着南安石材产业迎来一个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