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人文财富尚流会旅游

现实的抽象主义:解析女画家陈宇艺术的和声之美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4-06-12 阅读量:3211
  绘画手法,是艺术家“再造世界”的路径
  文_林祥勇
陈宇
  陈宇
  艺术硕士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专业负责人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福州市漆艺研究会副秘书长
  ○油画《飘逝的云》入选97福建油画大展
  ○漆画《逝》2002年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工笔画《百合花》2003年入选福建省第四届当代工笔画展
  ○绢画《扑蝶》2004年编入《福建工艺美术史》
  ○漆画《弈憩》2010年获“从河姆渡走来——第三届国际漆艺展”铜奖
  ○漆画《棋语秋风》2011年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大奖赛一等奖
  ○漆画《春意》2013年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一等奖
  ○漆画《辛》2013年中国当代漆艺展优秀奖
  陈宇,一个温婉的、律美的女子。她的绘画作品,是很有阅读感的。
  在她的艺术呈象里,有一个关键词能够被做为赏析的线索,叫做“气息”:知了的声音、棉絮般的情思、藕断丝连的心绪、温暖的悠闲、清新的书香、坦率的花意——这些都是她的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还必须强调的、她的绘画图式,不是堆砌意象,而是有其内在的“戏剧逻辑”。
  她的艺术之花,开在什么土壤里?
  初中时候,陈宇就开始看《易经》,还有《老子》《庄子》之类,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学。长大些,接触了西方哲学,如尼采、佛洛伊德。
  进入高中后便开始系统学习美术——国画、油画、装饰画等,对于她今天的创作而言,都转化成她的艺术表达中对人文思量的角度和立场,而不仅仅是绘画手法之种种。在手法工具的使用之下,一定有其各自相应的精神内涵之投射。绘画手法,是艺术家“再造世界”的路径,而不是创作本身。
  我想,一定有某种东西,是贯穿着时间纵轴的一条线的,或者可以说它是文化基因。陈宇的绘画艺术,无论油画、工笔画、漆画,就是根植在人文沉积着的土壤里,有着自己属性特征的盛开之花。
  在绘画元素表征下的空间属性
  陈宇的漆画创作,多以中国古代仕女、文人,以及诗书情境为入画素材——在她的画里,并不出现“这些人物肖像”,而是将能折射人物故事的表征元素——折扇、插花、窗纹案几、书卷、园景、飞蝶、虫草——抽离出来,进行意象重构。此时,在她的绘画元素表征下,其“绘画语境”获得了二律性,即:传统的情怀之弥漫,与现代精神之建构的重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对“空间的一种折叠”。
  这种折叠,使传统文化基因穿透了过去与现在(甚至现在与未来)的“时间交界”、得以重生(而非复制)。换个角度定义/陈宇的漆画,即便是为习见的绘画元素,亦能经过重组而衍生出“特定指涉”的空间感。这种指涉,均被导入到了“深层次的现代生活状态”里。这种指涉,就是陈宇漆画的主要语式;是一种“现实的抽象主义”。如她的《弈憩》,窗外的青竹迷影与室内的子目空落,是古人的烂漫还是今人的流金岁月?双重的指涉交织,带来在情境上丰富的层次感,却扑捉不到隐藏在艳菊坦率的花意中、那似喜还忧的淡淡的心绪……现代人的隔世般的念想。
  意象的唤醒与建构
  她用一只蜻蜓(作品《清辉》),叫醒了荷花的清洌和莲蓬的静默之尊,也叫醒了我们在了然未然际、怅然于泪光里的那滴清辉;建构了人意何在、佛意焉然的尘世迷局。陈宇的创作过程,每一步都在施行“意象的唤醒与建构”。
  她的漆画,层次感强。或是静物与自然物、场景与情境、物事与能动、肌理与光泽的对比;或是超现实的变异与混搭的空间模块进行的比兴(如她的《迷失的乐土》)。
  她从画面的各意象之间、拎出它们的接缝截面予以戏剧叙事之平展。这是她特有的、构建作品主题的语境逻辑。比如《弈憩》里艳菊的坦率花意与青竹的斑驳,花意与斑驳就是接缝截面。比如《留年·暗香》,折扇上的莲蓬与瓷碗中开放的荷花,承载着那岁月之皱褶(指画面“留白处”的肌理)就是它的接缝截面。
  结语  和声之美
  陈宇的漆画,芳馨俊逸、敏锐纤细,撩拨着律动之美。有了她的空间折叠的艺术语式,我们弥漫在她的“审美的烟熏”中,并藉由“丰富的层次感”,听到了不同图式交织下的唯美和声。